导语
日前,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市政基础设施五年规划出台。身居城市的小伙伴儿都沸腾了,很多“城市病”解决有望,会带来有哪些投资机会呢?
一、“看海模式”终结者之海绵城市
夏天到了!身居都市的小伙伴儿格外不淡定,除了拥堵的街道,让人烦躁,还有很恐怖的垃圾“围城”。更牛的是下雨天,直接开启“城市看海”模式!所有“城市病”集中爆发……
如此悲惨的境遇,与缺乏明确的综合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拖不了干系。在此为难之际,《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应景出台!
作为首个《规划》,都说了些什么呢?主要是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关于市政建设的12项任务,这里就不粘贴了,这里咱们重点看看“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构想作为终结“城市看海”模式的利器,是什么原理呢?主要是通过建设大量“海绵体“如绿地、花园和可渗透路面,结合自然“海绵体”——河、湖、池塘等分解水源头,缓慢排水,若还有剩余的水再经由管网排出。相比之前的集中排水,海绵城市对水的排放更有效率,而且还能增加水的利用率。
既然具备如此优势,海绵城市值得投资么?具体有什么逻辑呢?
二、海绵城市投资的逻辑
海绵城市的投资,主要基于政策支持的投资逻辑,并不是基于供需逻辑。毕竟,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公共事业类的建设项目,通过原理来看,并不具备稳定的投资回报支持,因此也难以吸引资金。面临这样的困难,海绵城市就没有投资价值了么?当然不是!
看投资规模: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空前。为期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30个试点城市中央财政补贴将达到未来三年每年130 亿的资金总额。仅仅中央财政支持还不够,政策配合力度较大!
看政策支持:在2017 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另外,在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采用PPP模式,而且还在加快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进程,提高吸金能力。
看建设需求: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62%城市发生过内涝,且频率呈上升趋势,上升啊!而雄安新区的生态样板建设持续,有望辐射全国,需求日益变大。再加上,随着汛期将至,市场对“看海”模式的担忧,也能刺激海绵城市主题的活跃。
问题来了,既然看好海绵城市主题,哪些方向可以关注呢?
三、投资的方向
关于海绵城市的投资也显而易见,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布局就可以了。主要有四个方向: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海绵城市建设材料优先受关注,其中管道、水泵、防水材料的生产企业将获益,如伟星新材(002372)。
2.水源头稀释者——园林和生态修复产业,将受到极大利好,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较多的公园、绿地等,相关的公司可以留意棕榈园林(002431)。
3.天翻地覆,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要市政建设的相关企业完成,相关的公司成为最大受益者。
4.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排水管道也得到投资,市政水务的公司因此受益。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后,市政水务也负责更多的水处理业务,同样受益,如重庆水务(6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