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月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节奏,由原来每周两次增加至每周三次,一周审核企业数由原来的10-12家增加到现在的13-15家左右。其实IPO提速,从去年11月份已经开始了,以后IPO发行提速将成为新常态。IPO提速,不仅仅是多发几只新股,它会影响到很多方面。
IPO发行改变供需,其中节奏很关键
IPO发行一直是监管层调控股市节奏的重要手段,但IPO发行节奏把握不好,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中,一旦IPO暂停,会让很多专注于打新的资金,从股市中撤离,造成市场下跌;如果IPO发行加速,又很容易从其它股票中“抽血”,同样造成股市下跌。
IPO发行的同时,也要考虑大盘环境。在熊市中,发行IPO的速度需适当减缓,甚至需要暂停,比如在2015年股灾的时候,IPO就被暂停,直到大盘企稳后,才重新启动;在牛市中,IPO发行速度可以适当加快,但过快的节奏,依然会透支的牛市的寿命。
话又说回来,股市最终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上市企业融资,IPO发行只不过是其中的步骤,但大量的企业排队等待等待,迟迟上不了市,估计等待的企业也有怨言。早在今年2月份,刘士余主席就表示,咬住牙关,保证质量好的公司能够及时上市,用2-3年的时间解决IPO堰塞湖。
IPO提速,审核更严格
如何充分发挥股市融资功能,帮助优秀企业上市,而又保证上市企业质量,避免给股市造成大的冲击,这个中间的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是一直困扰市场的难题,现在证监会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在加快审核与发行速度的同时,也在加大对企业质量的审核。2016年前3季度,上发审会的企业数量是162家,被否数量是10家,被否率为6.2%;2016年第4季度,上发审会的企业数量是107家,被否数量是8家,被否率为7.5%;2017年前4个月,上发审会的企业数量是175家,被否数量是19家,被否率为10.9%;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被否率在逐步提升。
IPO发行速度加快,如何保证过会企业质量,净化市场环境,是外界关注的焦点,现在证监会在审核过程中,把关力度范围更广,更关注公司业绩的持续性。在今年19家被否的企业中,原因主要集中在业绩下滑、关联交易、独立性缺失、持续盈利能力存疑、规范运作等几个方面,其中,业绩下滑或盈利能力存疑被否的企业超过三分之一。此外,商业贿赂等也被发审委问起,并成为IPO申请被否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3月27日被否的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防止带病企业上市,今年1月份,证监会还公布了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及问题处理情况,4月份,证监会还表示,将组织开展律师事务所从事IPO证券法律业务专项检查。
进速大于出速,需要退市做配套
在IPO提速的同时,如何完善退市制度,也是股市制度需完善的地方。在拟IPO、IPO企业数量激增、重组新政下的借壳上市审核趋严后,资本市场容易呈现出阶段性的“进速大于出速”的状况;而上市公司数量增加的同时,整个市场能否在加快发审的同时,通过强化退市机制和退市执行力度,来进一步扶优限劣,仍然不容忽视。据了解,按照现在IPO发行速度,一年将达到500家,但退市的又有几家呢?IPO加速发行与完善退市标准并举,这样才能保证股市的良性发展。
今年3月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两会期间,参加经济界别联组会议时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修改和完善退市标准,并对退市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加强信息披露,防止财务造假;第二,要求中介机构尽到看门人的责任,无论是会计师还是律所都要尽到责任;第三,修改和完善退市标准,目前证监会正在做这方面的事情;第四,加强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让交易所真正负起责任,依法依规做事。
再融资审核收紧,并购成为资本运作首选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进一步收紧,包括间隔18个月的要求让再融资的频率大大降低,市价基准日发行也增加了发行难度,同时股本扩张限制也遏制了单次的融资规模。
原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再融资获得资金,要么是满足新建项目投入,要么进行现金并购。而再融资新政让上市公司持续融资越来越难,对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来实现成长更为侧重和依赖。
另外从规则上讲,并购重组的配套融资不受间隔18个月的限制,而且结合并购重组的融资手段更具有多样性,并购重组行为不但承担企业外延式扩张的职能,从某种程度也是上市公司缓解融资压力的手段。
IPO提速,对PE机构是利好
IPO提速对PE机构来说,是业绩回暖的主要动力,因为对于国内的PE机构来说,最好的退出方式就是IPO,若所投企业顺利上市,回报十分惊人。但随着监管的逐步加强,PE机构内部也在加速分化,真正优秀的PE机构会强者恒强,而投资能力较弱的PE机构可能会被淘汰,但对整个PE行业来说,是件好事。
借壳交易不会消失,但不会是市场主流
曾几何时,借壳上市差不多成了并购重组的代名词,乌鸡变凤凰的案例频频发生。监管也出台了种种政策,旨在提高借壳门槛和限制类借壳操作,但似乎都没法遏制市场的借壳热情。然后最近半年随着IPO的提速,近期的借壳交易几乎很难发生。
其实,在现阶段借壳很难发生的逻辑也比较简单。IPO提速使直接上市综合成本变低,直接上市变得优势更明显。而壳价格的回落既需要时间,核心在于壳价格核心是被借壳上市公司的市值,而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市值的因素比较复杂。
在当前环境下,借壳的股权稀释的高成本让借壳交易很难谈拢。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借壳就不会发生了呢?其实也不是,成熟市场依然有借壳交易的发生。主要是并购市场的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而市场最终会平衡借壳需求和供给。借壳交易在很长时间也会存在,但交易数量会很少不会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
其实,最近借壳的交易数量增多趋势。主要有几个原因,有些具备IPO条件的企业对于后续IPO的周期和政策变化有所顾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借壳方式快速实现上市。
另外,有些企业的特点比较适合借壳,比如盈利好估值压力小且持续经营能力强,但历史严格规范稍弱,在借壳审核下具备明显优势。同时,壳的市值和交易条件也在下调,原来没有条件借壳的企业也具备的交易基础,也给了些特定企业可以借壳的机会。
IPO提速,有利于敌意收购的活跃
敌意收购出现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导致股票从基本面角度具备投资价值。其次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取得控股权就可以很容易掌控公司经营。虽然2016年证券市场出现了些敌意收购的案例,但类似案例出现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具备敌意基础条件,更多是由低成本资金的投资诉求推动的。
IPO的提速会增加股票市场的有效供给,从某种程度上会降低股票市场的综合溢价率。会让市场更具有效性,基本面和资产价值对股票价格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
所以从这个逻辑而言,IPO作为证券市场入口的持续畅通对A股的市场化进程是有利的。市场有效性的增强会增强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会形成好公司股票价格高而坏公司股票价格低。
也会出现个别公司股票阶段性低估的情况,让敌意收购发生的可能性更高。其实,敌意收购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本身也是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类似的案例应该会越来越多,市场的攻防也会越来越精彩。
总之,并购重组是市场交易行为,只要存在市场就存交易的可能。无论是市场还是政策的剧烈变化,阶段性可能会影响并购交易活跃。但市场会有很强的修复功能,预期稳定后交易会逐渐活跃。所以,对并购交易而言,无论是强管制还是市场化都有发生的基础,只不过交易的方式会有所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