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票市场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无数的投资者希望参透股市中的奥秘。也正是这无数投资者前仆后继的参与,演变成市场无穷无尽的变化因素,造成了股票市场空前的复杂性。因此,要想完全彻底弄清股市的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无法实现的。然而纵观多年的证券市场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谁,也无法做到让大市说涨就涨,说跌就跌,即使是政府也需要采取很多措施才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调控。也许这正是市场经济和股市的魅力所在。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市场面前将会束手无策,实际上市场毕竟还是存在一些规律。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询,人们逐渐发现和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并运用于实践从而取得一定效果。这些规律的法则和研究手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股市分析手段。反映股市变动的分析手段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与不足,其中,K线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权威而且流行最广的股市分析手段之一。
K线图最早出现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大阪,一位叫本间宗久的米商为了能够预测米价的涨跌,全力研究稻米现货买卖及定期交易的价格信息及走势,并于1755年完成《三猿金泉录》,里面归纳出其在长期稻米交易的心得。《三猿金泉录》中提到,虽然稻米的价格与供需有很大的关系,但价格也同时受交易者的心理所影响,所以,价格与商品的实体价值存在着某种差距。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市场米价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分析预测市场米价的涨跌规律,并将米价的波动用图形记录下来。这种图形就是K线最初的雏形,主要用来记录当时一天、一周或一月中米价的涨跌行情和走势,后被引人股市并在全世界流传。
1990年,美国人史蒂夫·尼森以《阴线阳线》一书向西方金融界引进“日本K线图”,立即引起轰动。史蒂夫·尼森在《股票K线战法》一书中第一次向西方金融界展示了日本长期以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4种技术分析手段,破解了日本金融界投资人的秘密,展示了蜡烛图、三线反转图、砖块图、折线图的魅力。史蒂夫·尼森因此而被西方金融界誉为“K线之父”。“K线”也是阴阳线的统称。
K线图有直观、立体感强、携带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充分显示股价趋势的强弱、多空双方之间力量的变化。经过两百多年的研究和运用,形成了以研究K线的形状及其组合为基础的理论—K线理论。K线理论对预测后市走向准确性较高,现已成为各类传播媒介、电脑实时分析系统应用较多的技术分析手段。K线图又称为棒形图、烛形图。那么为何称为K线?而不是A线或B线呢?这问题也无从查证,只是这种图形理论流传国内后,历来人们称这种特定形态图形为K线。有一种比较合情理的说法是,日本的技术分析图被称为“罚线”,而“K”是由“罚线”的读音发展而来。实际上,在日本的“K',并不是写成“K”字,而是写作“罚”(日本音读kei),K线是“罚线”的读音,K线图称为“罚线”,西方以KEI的英文第一个字母“K”直译为“K”线,由此发展而来。日本《辞苑》解释“罚线”为:文字中行间边境的线,将过去的市场行情变动情况用图表表示出来。其表示形式有星形、钩形、棒形等方法,是根据价格幅度制作成日、周、月的市场e清价格的变动表。
八卦图
其实,日本的“罚”字就是“卦”,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卦象表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卦象的变异。卦象是用阴丈、阳丈揭示未来信息,见上图。从“罚”字的演变可知“罚”字的“根”实际上是中国“易象”(即变化的形态)的一个分支。事实上,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传入日本的,当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多为“吴音”(吴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音(吴国)读kei。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古代用一个“罫”字代表,此字原为河洛九宫方格,可理解为河洛九宫的“象”。上边的“四”代表“四象”,下边的“卦”代表“八卦”,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变化的、曲折的、起伏的、波浪的,符合八卦的结构属
性。“罫”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周易”,“周”为周期性之义、“易”为变化之义,本义即周期性变化的学问。但“周易”是哲学的概念,是无形的即阴性的;而“罫”是有形的即阳性的,是术数模型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