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从我国20家白酒企业的首发上市时间说起吧。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行业分类,当前我国共有20家白酒类上市公司,根据上图可知,截至1998年,便有10家酒企上市完毕。其实截止到2000年,就已经有12家酒企完成上市了。
也就是说,进入2000年后的16年的时间里,冲刺IPO成功的酒企,竟不如1994—1998这5年的时间里多?
另外,从2000年上市的酒企、它们的上市时间与成立时间之间的差额看,也太容易了。上图中用红字圈出的酒鬼酒和五粮液,都是在当月注册当月即可上市。酒鬼酒在1997年7月14号成立,4天后便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
这是奇异的上市故事,是特定时期的新股发行制度决定的。生在排队大军拼命挤IPO独木桥的我们,羡慕不来。
所以就切入正题咯。开始走进我国的股改历史。
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行政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询价制;再到当前的向注册制过渡的时期。白酒企业集中上市,属于2000前的行政审批阶段。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资本市场的股票发行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和额度管理制度的时期,监管机构采取额度管理、指标管理的审批制度。
额度管理只限制上市的额度,对发行股票规模、价格、方式、时间等作出安排,不规定上市企业的家数;但是指标管理阶段对某省份/部门上市企业的家数作出了限制。
两者区别见下图。
简单来说,就是上市预选企业先由地方政府推荐,然后再报证监会审核。
一是数量分配不合理。
我没有企业要上市你却给我指标要我硬上;缺上市指标急等着的却分不到指标。
比如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证监会分给了民政部上市指标,农业部一看就不愿意了,一个发结婚证的还要什么上市额度,上市指标这么稀缺怎么不给我。
结果就是好的企业不见得被选中,但差的企业也不见得会落榜。
再以山西省在2000年上市的企业的特征为例进行说明。
截至2000年底,山西共有18家上市公司。
见下图。
此处只讲一句,从行业分布看。
如果没有山西汾酒和当代东方,山西在2000年前上市的公司,全都是清一色的采矿挖煤的了。
二是条块分割下的权力寻租、权责不分、为了上市圈钱各种包装伪造。
对于北方五环用的是国家体委的指标,江苏吴中用的是国家教委的指标,我是一脸懵懂;琼民源,黎明股份和PT红光都能上市,谁能解释下审批制这是怎么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
既然行政审批这样无效率,
将要取代审批制度的新制度将应运而生。
这就是我们明晚要讲的股改历程之——核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