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大佬李驰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对老股民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印象。当年,因李驰长期看好中国平安,并有了“李平安”的称号。
从2008年开始看好,并一直坚守下来,想必会对这家上市公司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但是,坚守十年以上的私募大佬,却开始出现了动摇,并暗示出抛售的信号。中国平安这一轮的深度调整行情,不仅让普通投资者感到失望,而且也把私募大佬熬走了。
截至6月29日,中国平安年内跌幅达到了24.61%,如果按照这一跌幅计算,累计跌幅已经超过了2018年的跌幅水平。在中国平安上市十多年的时间内,比今年跌幅还要大的,只有2008年和2011年,分别下跌了74.56%和37.95%。
从今年保险行业的整体市场表现分析,同样也是并不乐观。同样是截至今年的6月29日,中国人寿今年的跌幅为11.80%、新华保险年内跌幅为21.46%、中国人保年内跌幅为10.20%。如果从行业的跌幅水平分析,中国平安属于行业内跌幅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且整体跌幅明显高于中国人寿与中国人保。
本身作为业务规模庞大、股票市值很高的上市公司,不应该有着领跌同行业板块的走势。对今年中国平安领跌市场以及同行业板块的走势,确实有一些不妥,要么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与盈利能力发生了实质性的拐点,要么是市场的错杀,并导致了价值扭曲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这两者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
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对中国平安而言,一方面会关注到平安新业务价值变化的风险,新业务价值的持续下降,将会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力与后续成长性的降低;另一方面会关注平安在部分投资项目中的计提减值压力。在今年一季报,平安已经对华夏幸福相关的投资资产进行了182亿元的减值计提与估值调整,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排雷风险的持续升温,市场担心计提投资减值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终结。
近年来,平安积极参与部分企业集团的重整,既有大企业的社会职责与担当要求,也有平安战略部署与并购资产的需求。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思考,从踩雷华夏幸福到参与方正集团的重整,市场的态度还是比较悲观。
除此以外,虽然平安在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规模庞大,但在权益端的投资部分,近年来平安在权益投资配置上,还是偏向于传统领域,尤其是房地产资产等,这或许与管理团队的投资思维意识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经历了之前对华夏幸福的踩雷事件之后,市场对平安投资端的看法还是存在不少的分歧,从近年来平安在权益端的投资情况来看,这一块的投资效果似乎与腾讯及伯克希尔哈撒韦有着很大的差距。
除了上述因素外,市场同样关注平安在渠道与产品转型改革的效果。不过,对中国平安率先开启主动改革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引领着国内保险行业的积极转型。
从传统的代理人渠道逐渐发展为专业化管理的渠道,且需要完全从疫情阴霾中走出来,这本身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阵痛期。但是,改革效果如何,仍需要给予一定的观察时间,市场正等待着平安寿险改革的成功以及新业务价值实质性拐点的确立。
截至2020年,中国平安的内含价值为每股72.65元,目前的PEV只有0.88左右。在中国平安的历史上,已经属于低估的水平。但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基本面只是影响股价走势的一方面,此外还会牵涉到市场情绪、企业改革效果以及市场的估值逻辑体系变化等因素。
今年以来,市场对地产、保险以及基建行业的态度并不友好。但是,在这些行业之中,却存在着一个共性,即行业板块的盈利成长预期开始下降,市场可能从成长股的估值逻辑转变为传统蓝筹股的估值逻辑,在企业成长能力未发生实质性好转之前,市场仍然会用比较悲观的估值进行定价。
此外,在通胀抬升以及全球大放水延续的背景下,利率环境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同样影响到大资金的资产配置需求。在大资金看来,他们会更重视持股的时间成本,在企业经历阵痛期阶段,他们不愿意耐心等待企业改革阵痛期的结束,而是选择一些赛道好或者盈利前景明朗的资产进行配置,这也是大资金接连抛售,并给予这些传统价值股悲观估值定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