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现套利中,需要构建现货组合来进行指数复制,在投资中,根据市场条件不同,常用完全复制、抽样复制、衍生产品复制等方法。
使用指数成分股(根据需要可包括少最具有类似性质的非成分股)创建一个与目标可投资指数相比差异尽可能小或信息比率尽可能大的股票组合的过程称为指数复制。当复制目标是最小化复制差异时(即跟踪误差最小化),我们称之为被动复制;当复制目标是最大化信息比率时,我们称之为增强复制。尽管理论上复制可投资指数非常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却是一个精细复杂的过程。
指数复制中的一些障碍
指数编制中存在一些与实际投资不相符的假设,这些假设对准确地复制指数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首先,指数编制时假设各种费用不存在,但是建立交易组合需要各式各样的成本。这个成本不仅包括佣金等交易费用,还包括建立、管理指数组合的各方面费用,通常表现为运营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形式。在指数组合管理中,这部分费用通常体现为显性成本,较难控制。
另外,大多数指数假设的变动都是在某个交易日的收盘时生效,或者说,指数成分增加、减少或者成分股权重的调整都是按照调整日的收盘价进行的。但是在组合不能承受短时间内大规模交易的情况下,交易需要多次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需要近百次才能完成。交易价格变成了成交均价,与假设的收盘价出现差异。通常,这部分差异体现为交易滑价,或冲击成本等隐性成本;指数组合管理人通过交易算法的设计来进行控制。
在国内,指数复制还面临一个比较特殊的障碍—投资组合不能投资可能涉及利益关系的股票,如投资组合的托管行的股票、由股东承销的股票等。由于通常托管行作为上市公司在国内主要可投资指数中权重较大,这种制度约束对于指数复制而言影响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