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是市场增量改革,长期利于转型
科创板不是简单扩容,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进博会开幕式上提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让部分投资者担忧市场扩容的压力,尤其是对创业板的冲击。其实,科创板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15年的时候就拟定由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推出,而战略新兴板拟定由上交所推出,但两者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搁置。现在提出的“科创板”概念,更像是两者的结合体。科创板的推出不是创业板的简单替代,而一种有效补充,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真正目的在于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从上市制度来看,借鉴2015年拟定推出的科创板和战略新兴板的初步方案以及年内提出的CDR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针对创新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高成长、高投入、实现盈利的周期较长等特点,未来科创板的制度设计将会视具体情况为试点企业适当放宽发行条件,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让某些暂时迫于业绩标准不能常规上市的新经济企业可以先进入A股。从投资者门槛看,未来科创板的准入门槛可能会参照新三板作适当调整,让投资门槛适当低于新三板要求的500万元,既能满足避免散户化的监管初衷,又能使更多的人享受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同时扩大科创板的流动性。目前中国市值最大的4家上市科技公司:以人民币计价,阿里巴巴2.6万亿,腾讯控股2.5万亿,百度0.5万亿,京东0.2万亿,其中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在美国上市,腾讯在香港上市。中国的新经济科技企业没有顺畅的上市通道大量流失海外,而科创板的推出有望满足科技新经济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为中国新经济科技企业寻求融资提供了本土的途径,留住中国未来市场的“BATJ”们。
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发展配置型市场有助经济转型。从整体规模角度看,当前我国支持经济发展的股权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占比依旧低于5%,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股票市场都亟待进一步发展。并且目前中国处在产业结构升级期,未来消费和先进制造比例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中,以美国作为参照,2017年中国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文体娱乐行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的20%、38%、40%,而制造业为150%,相比美国我国新兴行业空间还很大。未来科创板的设立将为这些新经济科技类行业提供新的股权融资渠道,与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市场整体股权融资比例。同时科创板将会为PE/VC一级市场提供了新的融资和退出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且提高了股市融资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有助于加强市场流动性。我国目前发行制度背景下,周期类公司扎堆上市导致A股市场结构失衡。在由需求扩张驱动的传统盈利回升周期中,周期股往往业绩靓丽,更易满足A股新股发行制度的盈利要求,从而导致A股周期类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金额更多。自2000年以来,周期行业IPO企业数量占比达47%、融资金额占44%,而科技行业融资企业数量仅占19%、融资金额仅占11%,可见A股囿于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科创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从市值占比角度,按照11月5日股价统计,A股的板块市值占比分别为周期(33%)、金融(22%)、消费(25%)、科技(12%)、房地产(4%),而在海外中资股(含港股)中周期(22%)、金融(17%)、消费(22%)、科技(29%)、房地产(8%),在美股中周期(14%)、金融(17%)、消费(36%)、科技(27%)、房地产(3%),横向对比A股周期股市值占比较高,科技股市值占比较低。从盈利占比角度,对比A股、海外上市中资股、美股的盈利结构,三者中科技股净利润(2018H1)占比分别为4%、29%、20%,A股科技股净利润占比仅为美国科技股的1/5。长期看,科创板的建立将引导科技股新鲜血液的流入和回归,可以预见科技类行业IPO数量和市值占比将在A股市场逐渐升高。随着A股市场结构趋向合理,将会吸引更多的长线增量资金进入市场,长线资金和机构投资者的增多有助于我国发展配置型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科创板是市场增量改革,长期利于转型
科创板是市场增量改革,长期利于转型
科创板是市场增量改革,长期利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