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的审计是指从审计工作开始到审计报告完成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
(一)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始。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来讲,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执行分析程序: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范围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可以弄清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为实现审计目标、避免审计风险打下基础。
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订的、据以确定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委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约。
3.执行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与前期可比信息、审计结果、类似行业信息等的比较,研究财务信息要素之间、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以评价财务信息。
4.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财务会计报表等信息的漏报或错报程度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便为检查数量上重要的错报确定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在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确定会计报表和账户余额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5.分析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有重要错报的会计报表故意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根据验证每个账户余额所获得的证据,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其目的就在于限制各账户余额的审计风险,以便在审计结束时,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固有风险是假定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会计报表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序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某项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则是指审计未能检查出某项认定已存在的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6.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由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部分组成。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接受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总体审计计划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城,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审计入员工作的利用等其他有关内容。而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订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和说明。具体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执行人员及执行时间、审计工作底号稿的索引号及其他有关内容。
(二)实施审计阶段
实施审计阶段是根据计划阶段所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和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并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是审计过程的中间环节。实施审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和鉴定。
(三)审计完成阶段
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审计工作的结束,主要工作有:整理审计工作底稿与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各类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分级复核工作底稿(签发审计报告前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般由主任会计师负责,是对整套工作底稿进行原则性复核);审计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完成审计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进行的原则性复核,应当包括所采用的审计程序的恰当性、获取审计工作底稿的充分性、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和审计工作是否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要求。
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截止日到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以及审计报告日至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事项,称为期后事项。期后事项主要有两类:一是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并需要调整的事项;二是对会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应予以关注、反映的事项。
或有损失是指由某-特定的经济业务所造成的,将来可能会发生,并要由被审计单位承担的潜在损失。这些可能发生的损失,到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为止仍不能确定。如果项潜在损失是可能的,且损失的数额是可以合理地估计出来的,则该项损失应作为应计项目,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如果可能损失的金额无法合理估计,或者如果损失仅仅有些可能,则只能在附注中反映,而不在会计报表中列为应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