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股评的抨击时有所见。股评被抨击的原因,恐怕有两个:一是预测不准;二是技术含量不高。但这两个理由都较为牵强。与形形色色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比,技术指标知识要相对简单一些。但各种定价模型也不能包打天下,数学系的博士生导师未必就是最会赚钱的投资大师。当然,股评发布的频率要高于研究报告。这就大大增加了“犯错”次数。并且股评即时预测的准确性会被即时检验,而研究报告不作即时预测。但我有时喜欢钻牛角尖,也会在较长时间后验证研究报告的结论。
研究报告同样存在预测错误。2006年春节刚过,就有报刊报道:“权威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沪市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将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774元。”而截至5月15日,已公布2005年报的827家沪市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是: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543元,同比增长-3.61%。在2005年报公布开始后,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不仅比实际高出不少,而且在同比增减间题上,其结论与事实正好相反。3月15日,媒体又报道:“日前完成的一份权威分析报告预测,2005年上证5O指数成分股,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2005年,上证50指数成分股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6428%,同比增长0.16个百分点。因此,某些专家的预测错误并非股评的专利。
既然研究报告预测也有错误,那么如何阅读研究报告,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理财时,人们会阅读一些研究报告,读研究报告要养成的习惯是:一是关心其资料价值。如果资料片面甚至有错误,这种研究报告不看也罢;二是关注其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长短,但是,只用一种模式思考的人,可以得出一些好的结论,却很难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因此,读研究报告首先要“读”作者。但要切记,预测终归是预测,并不等同于事实。
股价指数的锐不可当,引起投资者对股评和研究报告的兴趣。其实,在2005年年末至2006年年初,有关机构预测2007年行情时,几乎没有一家说上证综指会走到4000点以上。股评和研究报告都是人写的,有主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像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不过是在现行的会计政策下,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来实现一样。对研究工作而言,即使资料无懈可击、方法科学合理,预测也只能做到接近即将发生的事实而已。因此,破除对研究报告的迷信,也是成功理财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