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系统风险是指对资本市场某一类商品或市场整体产生普遍不良影响且用技术手段难以消除、足以引起多个市场主体发生连锁反应而陷入经营困境并使投资人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的风险。从资本市场自身的稳定性角度,将系统风险的表现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资本市场体系脆弱,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电子化、网络化运用不当带来的交易系统问题,某些市场主体的违规操作或失误导致对整个市场的冲击。资本市场自身缺陷是内因,并不必然会引发系统风险,系统风险的爆发通常还需要外部诱发因素。
定义及其表现
资本市场系统风险是指对资本市场某一类商品或市场整体产生普遍不良影响且用技术手段难以消除、足以引起多个市场主体发生连锁反应而陷入经营困境并使投资人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的风险。 非系统风险则主要由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造成(也称作经营风险),其影响面往往只涉及单个资本市场商品或单个市场主体,并不影响整个市场运行,通常投资人可以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加以规避或部分消除。
(一)资本市场体系脆弱
过去的经验证明,一个体系不够健全的资本市场,当遇到外来诱发因素时便极易发生系统风险,而且恢复起来也会较慢。例如,当资本市场规模过小又对国际资本开放时,很容易遭受外来资本的攻击;当资本市场缺少层次时,往往会造成交易过度集中和投机过底当资本市场缺少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时,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明显偏低,市场的稳定性差。此外,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必将面临一个金融创新的高潮。当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时,也会加大监管的难度,因为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完全有可能超出投资者的理解能力。而监管的缺陷,会助长风险的蔓延和加深危机的程度。
(二)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
泡沫经济已经取代经济衰退成为一些中国的噩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泡沫经济破裂,使日本经济的不景气持续了14年之久。1999年至2000年"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了美国纳斯达克等市场的暴跌。1997年的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经济泡沫有关。
(三)电子化,网络化运用不当带来的交易系统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大量运用,资本市场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交易方式下一个交易员一天只能买卖几十次股票,而网上证券交易一天可达成百上千次。但是新技术在提高了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一是操作风险。在货币电子化的今天,一个键按错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1997年9月香港期货市场一起错误输入,差一点造成8亿美元损失。日本证交所也曾出现过类似问题。2005年12月8日,瑞穗证券公司出现误操作,由于交易系统存在问题,该证券公司多次发出撤单指令均被拒绝,造成公司损失约300亿日元并导致东京证交所整个股市行情异常波动,大盘暴跌301点。二是计算机金融犯罪风险。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黑客软件、病毒、木马程序等技术手段,攻击证券管理机构、证券公司和股票上市公司的系统和个人主机,盗取投资者资金,操纵股票价格。如果对这类犯罪行为防范不力,就会对金融交易网络产生极大的危害。三是电子系统自身的运行和管理风险。众所周知,越是精密的仪器越是脆弱,对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深,系统出问题后的破坏力也就越大。如果电子化的基础设施没有跟上,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可靠,那么来自交易系统的潜在风险就会加大。例如2005年11月1日,东京证交所的交易系统故障曾使交易中止90分钟。2006年1月18日下午,由于抛盘数量接近交易系统的处理极限,为防止系统崩溃,东京证交所不得不提前20分钟停止当日交易。
(四)某些市场主体的违规操作或失误导致对整个市场的冲击
市场主体的操作问题一般属于非系统风险,通常不会危及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但是如果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或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缺陷,这类风险也可能引发对整个市场的破坏性影响,成为发生系统风险的基础性因素。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起市场主体的违规操作事件。其中破坏力最大的,就是震惊中外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即便在成熟市场上,少数市场主体的违规行为有时也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冲击。美国"安然公司闻"和"世界通讯公司丑闻"的出现暴露了美国企业财务制度的缺陷,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据估计,安然公司股票的市值在财务丑闻暴发之后损失了99%,从而带动美国股市严重下挫。
主要诱发因素
资本市场自身缺陷是内因,并不必然会引发系统风险,系统风险的爆发通常还需要外部诱发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一)经济周期性波动及宏观经济失衡
经验表明,在经济繁荣转向衰退的拐点上往往会引发资本市场危机。例如上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股市的崩溃,就发源于美国经济繁荣之后的失衡。已经过去10周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与宏观经济失衡有着密切关联。长期以来,在以政府主导市场经济和出口导向战略为特征的"亚洲模式"下。大部分东亚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而不是提高要素生产率,导致产业升级缓慢。在周边中国崛起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急剧削弱,出口增长放缓,国际收支逆差大量增加,大量资金和资源转而投入房地产和金融领域,最终造成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爆发金融危机的内因。
(二)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失误
危机对策失误。政策失误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出现的系统性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持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却出现了一系列的政策失误:如放松监管,允许银行用美联储提供的资金参与股票投机活动、颁布<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 ,引发世界贸易保护风潮,并使得美国出口贸易总额大幅下降、当危机到来时政府却采取紧缩而不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税率等等。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有关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频频失误也加深了危机。一些中国由于忽视提高中国储蓄率和发挥民族资本的投资潜力,形成对外资和外债的过度依赖。最终导致巨额外债,而且外债并末流向贸易和生产部门,主要被用于财政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在危机已经出现时,一些中国的政策失误则进一步加深了危机。金融自由化失控。在推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东亚新兴中国往往过快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并放任金融机构无限制地膨胀。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低下、经营基础相当脆弱的情况下,中国金融市场根本没有抵御外资冲击的能力。例如泰国在推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过早推出离岸金融,批准大量金融机构从事离岸金融业务,最终导致外债结构严重失调。
(三)国际游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金融资本对单个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只要有利可图,投机家短期内即可集中大量资金冲击一国金融市场。1994年2~3月,外国资本在墨西哥股市由净投资2.8亿美元转为净抛出1.7亿美元,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急速下泻,极大加剧了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游资最先在泰国发动货币狙击战,造成泰铢暴跌并迫使泰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此后国际炒家又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进行了轮番冲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期间,国际炒家对香港发起了4轮冲击,利用香港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复杂关系,袭击香港联系汇率,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并波及东亚各国资本市场。
(四)由政治、经济、恐怖主义等各种因素引发信心危机
资本市场是交易虚拟商品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流动性极强是其基本特征,因此信心对于市场运行至关重要。有研究者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投资者的恐慌。在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到,无论被游资冲击对象的经济基础是否稳定,仅仅是信心危机便足以引发挤兑风潮,即使财政状况健全者也会因周转不灵而难以独善其身,至多只是在危机的程度、摆脱危机的速度上存在差异。在历史上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危机往往从发源地很快传导到其他中国,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场信心丧失所致。
(五)全球流动性过剩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流动性的过度膨胀掀开了新一轮泡沫经济的序幕。美国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陷入严重衰退。为恢复经济增长,美联储一再压低基准利率,从而推高了市场流动性水平。与此同时,日本为克服通货紧缩而长期推行零利率政策,又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为避免本国货币升值而影响出口竞争力,其他一些亚洲中国开始干预外汇市场,买入外汇进而扩大了本币发行。这一系列行为导致流动性出现世界性的泛滥,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过热和股市、房地产、石油、黄金、贵金属、收藏品等资产价格暴涨。尽管还没有出现泡沫全面破灭的征兆,但近期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已经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