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之前,斯密和李嘉图曾经研究过垄断问题。关于垄断问题,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过903次,有10页内容;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到过292次,共5页内容。至于直接对资本集中问题,马克思是最早对资本集中进行深入分析的理论家。在马克思之后,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希法亭、布哈林以及列宁等,进一步研究了资本集中现象,并作出一些新的理论慨括。
关于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指出,资本积累是指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产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把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在这里,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现有资本的互相结合而引起的量的增大,积累则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是把股份公司的筹资过程也看作是资本集中过程的。
促成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于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马克思分析了资本追逐更大利润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就是说,资本为了追逐更大利润,则或者要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分工和规模经济在资本集中过程中的意义。他说:“内部实行分工的工人大军愈庞大,应用机器的规模愈广大,生产费用相对地就愈迅速缩减,劳动就更有效率”。他接着进一步论述道:“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总在不断变更,不断革命化;分工必然要引起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可见,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所高度重视的分工和规模报酬递增问题,在马克思这里就已经有相当深刻的论述了。
马克思对这个问题多次作了很深入的阐述。在他看来,工人的集中的协作,能节省不变资本,从而降低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这么分析:工人的集中和他们的大规模协作,从一方面来看会节省不变资本。同样一些建筑物、取暖设备和照明设备等等用于大规模生产所花的费用,比用于小规模生产相对地说要少一些。动力机和工作机也是这样。它们的价值虽然绝对地说是增加了,但是同不断扩大的生产相比,同可变资本的量或者说同所推动的劳动力的量相比,相对地说却是减少了。一个资本在本生产部门内实现的节约,首先是并且直接是劳动的节约,即本部门内工人的有酬劳动的减少;而上面所说的那种节约,却是用最经济的办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上,用最少的费用来实现对别人无酬劳动的这种最大限度的占有。不仅工人的集中能降低费用,而且生产资本的集中也能降低费用,不过,前提条件是劳动的集中和社会结合。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本的集中,可以节省各种建筑物,这不仅指真正的工场,而且也指仓库等等。燃料、照明等等的支出,也这样。其他生产条件,不管由多少人利用,会仍是不变。但是,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
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是清晰的,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求,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式,这就要求扩大生产规模,由此引起资本集中。所以,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是资本集中最原始的原因。但马克思的分析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这里,他具体分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对资本集中所产生的影响。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的更进一步的原因,就在于分工、规模经济以及规模报酬递增。在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之类的词汇,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却是准确无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