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财富增值的主要方式
股市实战交易中,财富增值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依靠单次的盈利幅度。
(2)依靠复利的神奇力量。
投资者只需将有史以来的上证指数K线图表打开观察,上证指数在单次的上涨幅度上出现大幅度(例如:几倍以上的上涨)的上涨次数是很少的,通常是每过几年才会出现一次大幅度的上涨。而在其他的时间里,上证指数都是下跌或盘整或小涨。可见单纯依靠单次的盈利幅度来达到财富大增值的目的是较难的,而间接依靠复利的魔力就比单边获大利累积财富要容易很多。
市场参与者群体中有一些投资者抱有企图搏一把的赌徒心态,赌一把的单纯追求单次财富大增长的概率机会是很低的,中国股市已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大的暴利机会也只是几次,而每一次大行情中出现的大牛股约占总数的10%。抱有暴富思维的投资者就是将自己的暴富想法寄托在不到10%的成功概率里,这种不到10%的成功概率在长期的实战交易中是脱离实际的、极不现实的幻想,因为股市中的暴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可见,如果将金融投资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投资者就要抛弃此种暴利思维,而应该将实战交易技术定位在长期的、持续的稳定获利之上。因为如果能够在长年累月的实战交易中做到持续稳定地获利,那么即使是单次的小幅度获利也可以在复利的神奇魔力的佑助下取得令人惊叹的投资收益。
在股市中获得财富的多少及投资收益率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投资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过勤奋、努力,用智慧所取得的合法财富不但是投资者自身能力的证明,而且还会赢得同行及世人的尊敬。当今的世界首富美国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这样的殿堂级投资大师,他通过在股市中投资获得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并且在他晚年时已将绝大部分的财富捐献给了社会。
巴菲特是以基本分析为基础,并奉行价值投资而成就世界股神美誉的。
请看图1
图1上证指数
在前面章节中曾说过,价值投资与跟庄操作并不矛盾,并且跟庄操作是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的。可以这样说,跟庄操作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精髓,因为站在主力(巨人)的肩膀上将会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但基本分析中所涉及的上市公司真实面目却不是普通投资者所能够知道的,连基金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的调查研究也都只是表面地了解。投资者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你会将真实情况完全告诉给来调研的研究人员吗?肯定不会!因为它涉及公司的商业秘密,商场如战场,没有一个战场上的统帅会将自己军队的真实秘密公诸大众。核心信息决定了公司的发展命运,它关乎一家企业的前程大计,特别是该公司有一些潜在的问题时,上市公司通常会尽力掩饰,否则将会影响他在银行、客户方面的信用。当上市公司自己都无法掩盖这些黑洞而在媒体上被曝光时,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以就连具有调研经费的投资机构都无法触摸到上市公司的核心真实信息,而一家上市公司有潜在问题恰恰是以基本面为基础进行投资的主力机构的致命之伤。上市公司具有的核心优势出于防备对手竞争的需要,也不会轻易泄露。因为上市公司的同行之间是同利相忌的,每一家公司都害怕对手复制或效仿其盈利模式从而使自己失去这方面的竞争优势。出于这些考虑,机构调研得到的信息并不具有多大的价值。笔者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些大机构中的行业研究人员不管他们多努力、多勤奋研究都不如该行业中的那家上市公司的老板更知根知底,这些大机构何不直接聘请这类型的老板为超级研究员呢!那不是更好吗?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并不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的分析与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之上,即使是大机构的研究团队相比起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来说都是外人,也可以说是外行。而巴菲特的高明之处是国内的大机构无法效仿的,巴菲特在投资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时,他事实上已变成了该家公司的其中一个合伙人,而主力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远没有当老板的那样高。以基金为首的主力大机构只不过是老板们为了实现公司发展、成就自己人生事业而在资本市场上“下棋”的“棋子”而己。主力机构更多时候都是被上市公司老板所利用。
当然主力机构和上市公司的老板会尽量实现双赢的结局,但老板赚的是大头,主力机构赚的是小头。机构的身份与老板的身份是不对等的,机构持有的流通股所代表的股东身份与上市公司控股的主导者身份在经营权力上都不同,因为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权都被老板所持有。巴菲特通过股票市场投资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板,这一点就是目前我国的主力机构所做不到的。凡是被巴菲特长期持有的股票,他都是该上市公司的其中一个合伙人,当上了上市公司的其中一个老板后,通过这个身份就会知道上市公司的种种内幕。而主力机构相对于上市公司老板来说毕竟是外人。试想:机构都不能进入那间房子(上市公司),能睡在那间房子的床上吗?不能进入里面怎么会知道那间房子里面的家具是好的还是坏的呢?但一旦机构持股多于老板,那说明老板已将他手中的股权抛售了,老板都不看好的东西此时主力机构却成了接手者,那么机构当冤大头的概率就很高,而且主力机构的虚拟经济金融投资专业知识与实体经济中的上市公司经营知识是不同的。主力机构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去接管经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那多半会失败。
由以上的分析得出:巴菲特的投资模式是极难复制的。但从他的身上仍然发现了投资中的核心精髓是复利的神奇魔力,这也是巴菲特能登上世界股神宝座的秘诀。因为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也只有26%左右,就是说,如果你在股市的年均收益率能够达到每年26%,且每一年所赚的利润都重复循环投入到下一次的投资中去,如果能够坚持几十年,则投资者所取得的成绩将会比巴菲特还厉害。中国证券市场从成立到现在,每一年的波动幅度都大于26%,关键是投资者是否有能力去抄底逃顶。
美国华尔街的另一位明星人物彼得。林奇的年平均收益率也只有29%,并且只是保持了十几年的纪录。中国基金界的基金经理都希望自己成为彼得。林奇那样的闪亮之星。林奇在麦哲伦基金的工作时间只有十几年,能够坚持十几年且年均收益率达到29%就可以成为基金投资界的闪亮之星。
而我国的封闭式基金在凡年前的折价中打了五折、六折的比比皆是。难怪彼得·林奇年均29%的收益率就已成了基金经理们心目中的闪亮之星及他们崇拜的偶像。可见,在十几年投资中能够取得29%的年均收益率都是非常困难的。
封闭式基金超过50%的亏损累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是主力机构的失误造成的。可能会有人替他们辩解:基金的资金规模大,船大难调头,并且前几年沪深股市也处于熊市之中。事实上,凡事都有正反两面,虽然他们船大难调头,但是因为他们的资金实力强大,拥有了主导股价涨跌的能力,而且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把握上,主力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对比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有利好信息,主力机构就会提前得知而买入并推高股价,当散户进场跟风时就可抛出,从而快速地兑现差价利润。上市公司有利空消息,主力机构在得悉后就会提前卖出筹码,将利润落袋为安。所以上面这样的辩解并不能清洗他们投资失误的污垢,而更多的是一种投资失误后寻找理由推卸责任的借口。股市投资中,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理由有千万条,但结果却只有一个:赢或输。
从另一个侧面可看出,世界上顶尖的两位投资大师的年均收益率都没有超过30%。此时再去看一些证券媒体上刊登的卖交易软件的广告及招揽会员委托理财的广告,这两位投资大师的年均收益率就如《西游记》中的照妖镜一样,将那些道貌岸然地鼓吹每一次都能捉到大黑马的股评家的牛皮揭穿。
当然,市场上的确存在着极少的实战交易高手,他们独具慧眼,在某一波或几波行情中捉住了大牛股,但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具有那样的技术水平的顶尖高手是资金在围着他转,而不是他在想方设法地围着资金转。另外,还有一些幸运者在实战交易时中了“彩头”,也的确骑上了大黑马,但因为是瞎猫撞上死老鼠,今次的成功往往埋下了下一次失败的祸根,偶尔碰上黑马的人自以为是捉黑马的能手,结果犯了自不量力的错误,最终自然是自食其果。当投资者的心态浮躁起来后,浮躁就会产生冲动,冲动就导致交易失误。一旦实战交易产生失误后,小失误就产生小损失,大失误就产生大损失。失误的结果就与“保本第一”的投资要诀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