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更严格股票退市新规出台
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加强
更严格的退市新规即将出台。3月2日,证监会宣布就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公开征求意见。证监会表示,此次修改旨在进一步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内容,提高规则的可操作性,强化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职能。
据介绍,此次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强化沪深证券交易所对重大违法公司实施强制退市的决策主体责任,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的,证券交易所应当严格依法作出暂停、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证券交易所应当制定上市公司因重大违法行为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实施规则”。
在完善重大违法行为退市制度的同时,修改后的新规还将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财务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促进上市公司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夯实内在可持续发展基础,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将指导沪深交易所进一步严格落实退市决策主体责任,切实加强退市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坚决贯彻退市制度的规范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坚决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姜洋3日表示,证券法赋予交易所权力,交易所加强一线监管。此次征求意见结束后,交易所还会制定具体的规则,对重大违法做出具体的规则安排。他说,现在退市是多元化的指标,重大违法是在2014年完善退市的办法中提出来的,这次是进行相关修改。
证监会深夜出台股票退市新规,A股的牛市要来临了吗?
最近A股比较的乏力,跌多涨少。并且最近因为华大基因检测问题和疫苗门事件,导致医药板块整体下跌,进而对大盘造成冲击。
甚至个别已经下跌超过10%。
为此,证监会深夜出台新的股票退市制度,加严股票退市制度执行。对于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重大违法公司,坚决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不姑息,零容忍。
退市制度升主要升级了三方面:一是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主要情形;二是强化证券交易所的退市制度实施主体责任;三是落实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主体的相关责任。
根据往年的数据统计,从1990年交易所成立算起的话,28年时间内平均每年仅有2.6家公司退市,年均退市率仅为0.075%。
A股股票退市新规再升级
由于监管层加大了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的审核力度,“炒壳”已经很难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随着退市新规的逐步实施,上市公司因前述几种情况被强制退市的现象正在增多。
“出现一家,退市一家”,决不姑息,零容忍。
这是7月27日晚间证监会出台新的退市制度时对外所宣称的话语,由此可见,证监会让不合格上市公司退市的态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坚决。
多年来,A股退市制度一直被投资者所诟病。每年数百家IPO企业,可退市的上市公司却屈指可数,哪怕是业绩亏损得一塌糊涂的上市公司也依然可以“存活”。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今年以来,先是上交所宣布*ST吉恩、*ST昆机因业绩连续多年亏损甚至资不抵债被退市,接着又因7月被弄得满城风雨的长生生物事件,让不合格公司退市的呼声再度高涨。从种种迹象来看,2018年或许注定将成为A股退市制度改革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一、升级版退市新规
7月份以来,随着长生生物的“问题疫苗”事件不断在市场上发酵,有不少投资者和市场人士都强烈呼吁,应该将长生生物剔除资本市场,以此彰显A股市场的“正气”。
随即,证监会在7月底对现行涉及重大违法公司的强制退市规则做出修改,并发布《关于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决定》。
证监会表示,将切实担负起一线监管法定职责,坚定不移地履行退市主体责任,严把退市制度执行关,特别是对于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违法公司,坚决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决不姑息,零容忍,以净化市场环境,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此次退市制度升级,完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主要情形,明确上市公司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其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的,证券交易所应当严格依法做出暂停、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的基本制度要求。
二、0.075%的年均退市率
“有进有出”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退市率,即退市公司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比例,这一数据也常被作为衡量一个资本市场能否充分发挥优胜劣汰作用的指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两大市场的退市股多达186只。从历史来看,2013~2017年退市股则分别高达288只、320只、374只、464只、368只。以5000只美股上市公司统计来看,近五年美股的年均退市率则高达7.2%。
那A股市场的退市率如何?自2001年水仙电器、广东金曼两家公司成为首批退市股以来,剔除吸收合并股票退市情况。A股总共有113家上市公司退市。
其中,包括98只A股和15只B股。而剔除掉某些因上市公司被吸收合并而退市的公司后,实际仅有76家公司退市,占当前A股总数3534家公司的比重约为2.1%。而如果从1990年交易所成立算起的话,28年时间内平均每年仅有2.6家公司退市,年均退市率仅为0.075%。
这76家上市公司的退市原因,主要包括四种,即:连续亏损、私有化、暂停上市后未披露定期报告和欺诈发行。其中连续亏损比例最大,占比近80%,最近准备重启上市的央企*ST长油,当初就是2012年退市新政实施后首只退市个股。
尽管欺诈发行的占比最少,但这也是缘于2014年退市制度改革所致。当年确定了两大退市体系,即“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去年,深交所依法对欣泰电气做出股票终止上市决定,欣泰电气成为首家因欺诈发行被强制退市的公司。
三、哪些上市公司有退市风险?
此前A股市场的年均退市率仅为0.075%,这主要是因为A股IPO门槛较高,因此有些公司即使长期亏损,但还可以通过重组等方式“变相卖壳”,一旦重组成功,垃圾股即可能乌鸦变凤凰。
但这样的局面也正在改变。由于监管层加大了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的审核力度,“炒壳”已经很难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随着退市新规的实施,上市公司因前述几种情况被强制退市的现象正在增多。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买到的股票退市,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提前规避一些可能出现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
从年初到现在,A股已经有烯碳退市、退市吉恩和退市昆机三家公司被摘牌。此外,深交所已先后对因涉嫌犯罪被证监会移送公安机关的金亚科技、雅百特依法启动强制退市机制,再加上如今深陷舆论漩涡的长生生物。2018年刚刚过半不久,但看起来A股年内至少会有6家公司退市。
那么,2018年退市新规之下,还有哪些上市公司有退市风险?
8月1日,*ST毅达公告称,由于公司2017年年报未能获得第六届董事会审议通过,导致公司不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公司股票已于5月2日起停牌,此后两个月内公司仍无法披露定期报告,根据上市规则相关规定,自7月2日复牌之日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除此之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存在退市风险。
股票退市新规究竟能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强硬的退市政策,能遏制“炒小票、炒妖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从而也能让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成型。
只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才能让A股市场可持续发展。毕竟坏的股票都已“下线”,那么留下来竞争的都是优质的股票,这也有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选择一些绩优股来进行持有,而不像以往炒题材、炒概念,甚至炒ST。
同时长期来看,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将受到打击,重大信息披露等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将得到完善,价值投资的理念将得以进一步引导,这些都有利于提振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常规退市和强制退市将常态化,价值投资必将回归,A股中垃圾公司成为“不死鸟”的故事终将成为渐行渐远的传说。
1.A股股票退市新规发布后:ST类上市公司股价一跌再跌
7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于当前一些“壳股”而言不亚于一场强烈地震。
今年以来,ST和*ST类上市公司股价一跌再跌,87家公司中,仅有5家股价上涨,超70家跌幅超过20%。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壳股”的流动性面临枯竭,往年屡见不鲜的重组概念炒作已然偃旗息鼓。
2.动性面临枯竭
此前A股的退市制度,存在指标较为单一、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例如,退市指标主要看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符合“连续一个月股价低于1元”指标的个股数量过于稀少,导致A股退市率远低于国际水平。截至3月,A股累计退市上市公司为95家,平均每年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足4家,退市率不足0.2%,远低于美国股市8%-10%的退市率。
因此,A股市场上频频上演“不死鸟”的怪象。3月中国证监会就退市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表示在完善重大违法行为退市制度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财务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决定》完善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主要情形,公众健康安全重大违法的退市案例或难以避免;强化了证券交易所退市制度实施主体责任、落实相关主体责任。
在监管层不断重拳出击背景下,87家ST和*ST类上市公司今年的表现在意料之中,往年被热炒的这些公司不仅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更重要的是流动性面临枯竭。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有5家ST和*ST类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上涨,超70家跌幅超过20%,其中有30家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ST富空、*ST保千、*ST天马、*ST天马等6家公司股价直接跌去八成多。
流动性方面,投资者开始对ST和*ST类上市公司“用脚投票”。7月以来,在剔除14只因停牌而无成交数据的公司后,73家公司中,37家公司日均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占比过半。*ST凯迪7月2日复牌之后已连续23个跌停,7月以来日均成交额仅84万元;ST仰帆日均成交额仅145万元;ST山水日均成交额为203万元。毫无疑问,这些“壳股”或准退市股的流动性已经枯竭。
对此,赛亚资本董事长罗伟冬表示,退市新规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势必打击多年来形成的“炒差”风气。
3.壳公司价值弱化
多年来投机资金偏爱炒作ST类等壳公司,根本原因在于,在难以退市背景下,往往会出现一些重组预期乃至退市后的重新上市,壳价值被资金看中。近几年来,不少公司被借壳之后,股价炒出天价。
2016年12月初,停牌长达6个月的*ST天仪发布重组草案,将以发行股份方式以43亿元购买贝瑞和康100%股份。在公布重组方案后,*ST天仪复盘连续10个交易日涨停;2017年2月,顺丰控股顺利借壳鼎泰新材上市,而早在2016年5月鼎泰新材刚披露顺丰拟借壳开始,股价就一路飙升,直到正式借壳后,期间其股价一度涨幅超过350%。
正是看到“壳股”的潜在价值,一些壳股公司每到年底就会拼命“保壳”:卖房保壳、卖地保壳或依靠政府补贴保壳等手法屡见不鲜。不过,随着监管层重拳出击,退市风险越来越高,壳公司价值大大弱化。
川财证券分析师邓利军认为,退市新规在完善重大违法行为退市制度的同时,明确对于应当退市的公司,必须按照“出现一家、退市一家”的原则,坚决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意味着将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财务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以往通过财务报表包装留在A股市场的ST或是*ST企业,以及处于暂停上市阶段谋求恢复上市企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正如深圳一位私募人士所言,过去支撑这些“壳股”的是重组或重新上市的预期。“对于这些有可能退市的‘壳股’,大量投机资金蜂拥而入,机构、散户都在赌预期。一旦没了预期,没了资金参与,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多年来投机风气盛行,有一个基础:股票市场‘刚兑’。因为股票不会退市,怎么炒作都没问题,只要不退市,搞个重组方案就可继续爆炒推高股价。”罗伟冬说,近年来很多准退市股票令重仓机构“踩雷”,理性投资者不应参与准退市股炒作。
4.A股股票退市“常态化”
东方财富证券指出,此次证监会修改完善退市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力度解决A股退市难顽疾,明确落实监管责任,将进一步遏制资金对绩差股炒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价值投资理念深入。
事实上,A股退市“常态化”初显端倪。2016年只有退市博元,2017年则有5家退市,除3家是因合并换股退市外,另外两家为欣泰退、新都退。2018年退市个股数量继续增多,已有退市昆机、退市吉恩及烯碳退,*金亚、*ST百特也处于退市程序。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夏表示,一直以来,A股市场退市率低,不足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十分之一;ST公司中不乏通过借壳上市或资产置换、获取非经常性收益等方式实现摘帽者。短期来看,部分存在影响公共安全或者公众健康安全行为的上市公司面临较大调整压力。长期来看,退市制度改革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优胜劣汰作用,长线资金将向绩优股集中,从而推动A股市场结构优化。
“不过,随着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机构投资者比重不断加大,重组概念炒作应该趋向式微。”罗伟冬说。
民生证券表示,此次证监会对退市制度的修改完善,对于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塑造理性投资文化,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有关重大违法公司,特别是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坚决依法实施强制退市。
瑞峰资产总经理叶瑞尧说:“中小投资者应该认真研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了解经营状况,对业绩不良、股票大幅质押以及讲故事、画馅饼、无实际发展前景的企业坚决回避。”有分析指出,长期来看,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将受到打击,价值投资理念将进一步得到认同,这些都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