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变动的历史过程对国际黄金市场金价的分析,必须从世界黄金市场的形成开始,这个阶段大致以20世纪初伦敦黄金市场的形成为标志。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变动的历史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黄金本位货币阶段、黄金官价制阶段、黄金双价制阶段和黄金非货币化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9年到1945年,为黄金本位货币阶段。
1919年世界上第一个黄金市场在伦敦建立。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金本位制,即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当时的黄金价格是一盎司20.67美元,黄金价格的特点是固定不变。1929—1933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纸币流通。1933年美国罗斯福总统禁止国内私人拥有黄金,1934年美国凭借其拥有的22000吨黄金储备,取代英国独霸世界,规定外国中央银行以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并于1944年通过其一手操纵的国际货币会议,强迫各国正式确认了这个由美国单方面规定的、实际上掩盖了美元贬值情况的黄金官价。同时还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会员国不得以高于或低于官价的水平购买或出售黄金。
第二阶段从1945年到1968年3月,为黄金官价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黄金——美元本位制。根据协议,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34年美国规定的35美元折合一盎司黄金的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政府按官价兑换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与美元直接挂钩。以美元的含金量作为各国规定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则按各国货币的含金量确定,或不规定含金量而只规定与美元的比价,间接与黄金挂钩。这样,其他国家的货币就盯住在美元上面,美元等同黄金。这一阶段黄金价格的特点是官价黄金,市场失去特性,成为虚拟的黄金市场。美元兑换黄金价格体制确定后,美国一方面可以高价出售美国货,低价购进原料等物资,从不等价交换中获取巨额的利润,同时又可以用美元低价换取黄金,捞到不少好处。另一方面,美国推行扩张政策,维持庞大的海外驻军以及对外大量输出资本,结果造成大量美元外流。在50年代(1957年除外)和整个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几乎是年年逆差,而其他西方国家的国际收支则是顺差,美元储备大量增加。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陆续用美元按35美元一盎司黄金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的黄金储备迅速减少。到1961年,美国对外流动负偾额达229.4亿美元,而黄金储备仅185.5亿美元,即15000吨(按黄金官价折算),已不够抵偿短期债务,结果美元信用大为动摇,美元危机爆发,抢购黄金的规模日益扩大。于是,美国拉拢英、法、德、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七个西欧国家于1961年12月成立了“黄金总库”。目的是要在伦敦黄金自由市场上共同维持每盎司35美元的黄金官价。黄金总库的股份由美国承担一半,其他七国合占一半(前联邦德国11%,英、法、意各为9.5%,瑞士、比利时各为3.7%,荷兰3.1%)。当伦敦市场发生抢购黄金风潮时,它就通过英格兰银行卖出黄金,使每盎司价格最高不超过35.20美元的水平。如果金价跌到35美元以下,就买进黄金。由于美元信誉每况愈下,抛售美元之风迭起,“总库”出售的黄金越来越多。1967年6月,法国宣布退出“总库”,带头大量兑取美国的黄金。1968年3月,国际市场爆发一场特大的抢购黄金风潮。半个月时间,美国黄金库存就流失价值14亿美元、合400万盎司的黄金。面临这种情况,美国感到招架不住,迫切要求伦敦黄金市场3月15日关闭。接着,“总库”七国共同决定不再维持黄金官价,黄金总库即行培台。
第三阶段从60年代后期黄金双价制出台到70年初黄金非货币化开始,为黄金双价制阶段。
所谓黄金双价制是指政府间的官方结算仍以黄金官价进行,按照35美元1盎司黄金的价格,但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则不受政府干预,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波动,这样就形成了黄金官价市场和黄金自由市场并存的局面。在黄金双价制下,黄金官价已形同虚设,伦敦市场金价在每盎司35—40美元之间波动,自由市场价格与官方价格差距扩大,美元变相贬值,最后导致美元信用危机。1971年,美国不得不宣布割断黄金价格与官方美元之间的比价联系,1973年,西方七国宣布终止黄金双价制,各国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至此,黄金官价市场彻底消亡。由此可见,黄金——美元本位制进人了一个不能自拔的陷阱。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国际贸易的扩大,要求不断增加国际清偿能力,而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增加国际清偿能力只能靠增加美元的供应。第二,为了满足国际支付的现金需要,必须有更多的美元投入以解决国际支付美元短缺现象,这就要求美国增加美元的国际流通量,而这样做的唯一途径是美国必须经常保持国际收支的逆差。但是,美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逆差必将导致美元泛滥,降低美元信用。第三,美元供应不断增加,各国积累的美元会越来越多,各国中央银行将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结果会引起美国黄金外流。而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必将影响对美元的信心,导致爆发美元危机。美元危机又会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黄金外流,从而触发更严重的美元危机,使黄金——美元本位制陷入内在的恶性循环,直至最后解体。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黄金非货币化直至现在,为黄金非货币化阶段。
近30年来的国际黄金市场可谓风云诡谲,惊心动魄。实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以来,各国政府放松对黄金管制的改革,黄金进出口自由度大幅度提高,全球交易量剧增,促使金价剧烈波动。比如1971—1975年金价徘徊在每盎司150美元左右,】976—1978年金价突破每盎司200美元上升到220美元左右,1979年底,金价扶摇直上越过了每盎司300美元,并继续猛升;在这段时期内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平抑金价。如1975年1月,美国财政部公开拍卖了黄金75.3万盎司。次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黄金不再是货币汇率平价的尺度。各国中央银行可自由买卖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76—1980年共44次拍卖了778吨黄金。美国为了弥补贸易逆差,也为了平抑黄金市价,1978—1979年也出售了491吨黄金。这些行动当时并未抑止黄金的私人需求。丨980年9月的两伊战争又刺激金价上升,当年的金价最高达每盎司850美元,创历史天价。以后的事件发展使金价掉头向下,逐浪下跌,并在1985年一度击穿300美元/益司的整数心理关口,此后两三年内黄金价格又提高了,1987年每盎司最高价格为503美元,丨992年价格又下降,1993年至1996基本维持在380元/益司的水平。
1997年国际黄金市场风云再起,国际金价开始了第二波下跌走势,到2000年7月跌至253美元/益司,创20年来的历史低点,在全球黄金世界引起一片恐慌。在这期间主要是一些持有黄金储备的央行和金融机构,为减少黄金储备在总储备中的比例,不定期地向市场抛售黄金,引起了世界各黄金生产国的极度恐慌和不满。1999年7、8月间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71国矿业部长聚会布鲁塞尔,呼吁英国等国家停止抛售黄金,建议成立一个中央自理机构,统一管理今后国际黄金市场的售金行为,使其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以免金价狂跌。在国际社会“拯救黄金”活动的强大压力和黄金价格走低亦危及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一些国家表示目前尚无抛售黄金的打算,曾经打算沽售黄金的国家也开始取消这一计划。特别是9月27日欧盟15国央行宣布今后将严格限制黄金出售总额,决定在未来5年内每年沽售不超过400吨黄金的决定。在这一消息宣布后长期处于低迷的国际金价即止跌回升,从260美元迅速反弹至318—320美元左右,开始稍稍超越黄金生产成本价,不多日即飙升60美元,升幅竟高达23%,从而扭转了金价长期低迷的态势。
回顾国际黄金市场走过的风雨历程,并结合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黄金无论是其货币职能的衰退,还是其价格的波动变化,始终是与国际金融形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