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定价公式的局限
在开始探讨建立新的股票定价公式之前,有必要先来分析一下现在通用的定价公式。金融学将资产定价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计算要求收益率;第二,将未来收入按要求收益率进行贴现得到现值,并认为这个现值就是内在价值。
我已经在绪论中论述过如何从各个资产市场的一般均衡得出要求收益率,这里不妨重复一下这两段话:
当我们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股市、债券市场、房地产等市场的联系时,就会发现在一般均衡状态下,每个市场所提供的资本回报率(投资收益率)在扣除风险溢价后应该大致相当(风险溢价指的是投资人要求高于基准利率的收益率以抵消更大的风险),各个市场之间并不是独立割裂的,如果某个市场的回报率出现明显的变化,资金就会在各个市场之间流动,从而推动各类资产需求的变动(在短期内可以假设资产供给不变),资产价格的调整随之产生,从而使得资产的购进价格更高或更低。如果分析仅止于此,就是一般所说的资产需求理论,这是经济学看待金融市场的方法。至于价格会调整到何处经济学家是不管的,因为“具体价格交给市场决定”是市场经济的第一目标和原则,否则就是计划经济了。只有理性预期学派挑战了这个原则,试图计算出价格,不过所有事实都表明理性预期学派没有达成他们宣称的目标。理性预期这个概念实际上是经济学家从金融学借来的,不过后来喧宾夺主了。
进一步地,由于资本回报率等于资产收益除以购进价格,在资产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通过调整购进价格来调整资本回报率的(事实也正是如此),直到所有市场又重新回到一般均衡状态,这个调整过程才会结東。这就是金融学看待市场的方法。与经济学家不同,金融学家认为可以计算出各个资产市场的均衡回报率和均衡价格,他们认为市场存在足够数量的套利者,因此不需要市场上的每个投资者都参与到调整行动中,仅仅由于套利者的套利行为就能够使得这种一般均衡得以实现。计算均衡回报率的方法是将均衡条件(套利资金不再在不同市场间流动的条件)设定为对不同资产进行收益和风险的权衡,权衡的结果应该相等,这个均衡回报率(不同资产的均衡回报率不同)就是投资者对该类资产的要求收益率。任何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如果低于其要求收益率的话,市场供求调整都会使得资产的购进价格足够低,从而抬髙预期回报率,使之与要求收益率相等,反之反是。现代金融学将要求收益率作为其“公理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资产定价公式都必然包含要求收益率,并且要求收益率越高,资产价格就越低,这也是被作为定理接受的。
要求收益率的其中一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方法由威廉·夏普等学者提出,被称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读者不用抗拒“模型”这个字眼,博士和教授们喜欢把所有形式化的东西都称为模型,在他们看来“公式”这种称谓显得很土,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据说王健林先生在好莱坞炫了一下他有私人飞机( private jet),结果被老美回呛说他们有很多 pnvate jets.现在教授们号称他们有 model(模型),虽说我们没必要回呛说我们也有许多 model(或许你家里确实有许多飞机模型、汽车模型、坦克模型什么的),不过他们的那些 model确实没有什么作用,因为接下来将要证明,指数模型(种更为通用的CAPM模型的变化形式)不过是试图通过过去的价格预测未来的价格。这种方法在本质上与技术分析派的方法如出一辙,完全够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还记得我在第1章第1.7小节总结的“同一现象指标的不同子序列之间不可能是因果关系”吗?“用过去的价格预测未来的价格”这种预测方法并不包含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概率上的拟合罢了。
指数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r-rf=α+β×[r(m)-rf]+e
与指数模型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在均衡状态下一项资产的要求收益率为:
k=β×(r(m)-rf]+rf
在上述公式中,r表示该项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表示无风险利率(相当于银行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利率),α(读音为阿尔法)为该项资产超越市场表现的特有收益率,在指数模型里α为常数,β(读音为贝塔)为风险系数,表示该项资产的超额收益率与市场超额收益率的相关度,e为随机干扰项表示该资产的特有风险,r(m)为市场指数的收益率(如上证指数),因此这个模型被称为指数模型。你在媒体上有时看到那些神神秘秘的量化交易员或基金经理谈阿尔法(α)、贝塔(β),其实就是指上面公式中的系数。可以看出,计算要求收益率的关键在于风险系数β。β是一个相关系数,其含义是:在未来当市场指数的超额收益率[r(m)-rf]变动多少,某项资产的超额收益率(r-rf)也应当按比例变动多少,这个比例就是β。从定义看,β是非常有用的,问题是,未来的市场收益率变动与该项资产的收益率变动都是未知数,那么怎么通过概率运算得出β呢?答案是没有办法得出。因此金融学教授们做了一下“变通”,将未来的未知概率事件用过去的等概率事件替代,通过将一堆历史股价数据输入统计软件,计算出该项资产与市场指数两者收益率的历史相关度,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β值了,也就是说他们想通过过去的价格预测未来的价格。这些教授可能没听过中国的自欺欺人和掩耳盗铃两个成语,否则他们也不好意思用这办法。你现在明白了,这些大教授所做的工作与技术分析派的方法是如出一辙的,甚至还不如技术分析,因为技术分析并没有自称为“理论”或“模型”这类高大上的称谓,只是如实地自称为“技术”。事实上,技术分析最大的用处在于进行交易管理(也就是说是一种交易管理技术,就像本书第1章1.3节的使用方法),而不是作为解释金融市场运作原理的理论,也不是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指数模型所宣称的美好愿望仅仅存在于它们的定义中,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只能变成一种占星术—用过去价格预测未来价格。这就好比一个男人在女人面前做出许多承诺,但没有一件是他实际上能办到的(我不是说女人不要嫁给从事金融的男人,难道我这样说了吗)。
现在看看贴现公式,也被称为戈登固定增长公式:
V=D/(k-g)
其中V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D表示下一期的股利(也被称为股息或每股分红),g表示固定增长率,k就是前面所指出的要求收益率。戈登固定增长公式的含义是将股票在未来所有可获得的股利收入按要求收益率k贴现到现在就能得到股票的现值。但这个贴现公式的使用前提是要求收益率k大于增长率g。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教授们认为一家公司在经历高增长一段时间后总要慢下来。因此可以将股票定价划分为两个或以上阶段,对于k小于g的前面阶段要具体计算出净收益然后贴现,对k大于g的后面阶段使用戈登公式进行贴现,把这些贴现值相加就能得到股票的现值,这种方法被称为多阶段贴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