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BlockChain)随比特币而生,但却超越比特币,成为“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底层协议层面的重大技术突破。区块链可以简单理解为去中心化的巨大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辅助下,区块链有望重塑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传统运营模式。该技术对银行业的价值最有可能首先体现在交易银行业务上,尤其是对传统支付与结算体系的革新。本文首先对区块链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分析其将会带给商业银行支付与结算体系怎样的变革。
区块链是什么?大账本!
区块链是网络底层协议的重大技术突破:区块链伴随比特币而生,最早由中本聪提出。作为比特币的支撑技术,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加密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比特币的交易信息,用于验证信息的有效性和真伪性并生成下一个区块。随着互联网浪潮推进,区块链逐渐超越比特币,成为Internet底层协议中的重大技术突破,其应用也从数字货币逐渐推广到各行各业。
从本质上讲,区块链可以理解为去中心化的巨大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无数个人、企业、机构通过Internet连入这个分布式账本进行交易。总账会包含全部的交易记录,同时所有交易记录也会以区块链的形式保存到每个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节点上。在这个系统下,一旦区块链架构形成,任何单一节点要想单方面修改交易记录和账户信息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节点都在共同监督这个公共大账本,这就有效杜绝了恶意篡改账本的现象发生。
区块链特点?七大方面!
一是去中心化:区块链使用分布式技术将大量节点接入系统,并进行点对点连接,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每个节点具有完全一致的系统信息,相同的权利和义务。系统的数据由所有节点共同维护,单一节点损坏或崩溃不会对系统有任何影响。
二是共识信任机制:由于去中心化的存在,区块链的信任机制也不再依靠中心化信用机构进行信用创造,而是运用一套基于共识的数学算法,实现节点之间的信任网络建立。换言之,区块链系统中的信任不是对某一机构而言,而是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一种信任。在这种技术框架下,节点之间无法相互欺骗,少数节点也无法实现造假行为。
三是不可篡改:信息经过验证进入区块链后将会被永久保存,并且每个节点用户都能看到这些信息。除非同时控制超过51%的节点数,否则单个节点对数据的修改是无效的。参与区块链的节点数越多,数据安全性也就越高。
四是开放性: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任何节点用户都可以通过公开接口实时查询数据的修改、调用、开发情况,因此整个数据库保持高度的透明性。
五是自动性:区块链特定的算法结构使系统中各节点用户能够在事先商定好的规则和协议下自动安全的交换数据,无需人为干预,也无需中心化的信用机构担保。
六是匿名性:由于各节点间的数据交换行为无需互相信任,节点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就不需要公开,而是匿名的。同时,在诸如比特币的交易中,可以每一笔交易申请不同的地址,进一步保护交易方的隐私。
七是易扩展性:区块链上的节点基于共同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独立运行,主要占用计算资源,与平台的具体结构无关。因此,区块链系统非常容易加入新的节点,甚至连入新的平台,即扩展性很强。
区块链的三大本质特征
区块链的三大本质特征:区块链的特点和用途扎根于互联网浪潮和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区块链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共识信任机制和不可篡改性,这三个特点使之能够有效解决“双花”难题和“拜占庭将军难题”,成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并逐渐运用于金融、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多个领域。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是重大的技术突破,类似于互联网的TCP/IP协议,在未来具有变革互联网的潜力。
传统跨境支付结算模式
交易银行提供一站式服务:跨境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中间服务,一般将其纳入交易银行业务。交易银行本身并非新事物,而是对诸如贸易融资、全球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票据、资金托管等传统业务的有机整合;通过这一整合,商业银行能对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一站式服务。交易银行近年来受到国际银行业的认可与重视,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交易银行更被视为银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两种传统跨境支付结算模式:目前,国际跨境支付结算主要分为代理行模式和清算行模式(编者注:实际上还有NRA账户模式,但该模式使用频率相比于前两者可忽略不计,故本文不对其进行讨论)。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为例。所谓代理行模式,是指具备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与境外银行签署人民币代理结算协议,并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通过境内银行代理并借助境内央行支付清算系统完成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所谓清算行模式,是指境外参加银行在港澳人民币清算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通过港澳人民币清算银行同境内结算银行之间完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划拨的方式。
两种模式的结算流程:从结算流程的逻辑上来看,两种结算模式本质上都不会改变跨境支付结算的基本流程,毕竟清算行可视为特殊的代理行。代理行模式下,境外参与银行在境内代理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清算行模式下,境外参与行在境外制定清算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更为重要的是,两种模式均涉及SWIFT信息报送系统用于境外银行与境内银行间的清算信息传递。同时,境内银行间、境内银行和清算行之间的资金划拨还涉及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所不同的是,代理行模式需要借助内地银行行内清算系统,清算行模式需要借助香港RTGS系统以及中国银行行内系统。
CIPS满足人民币跨境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和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对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求,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效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央行于2015年10月正式启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以满足全球各主要时区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需要。
传统跨境支付结算的缺点
传统跨境结算方式的痛点:传统的跨境结算方式需要经过开户行、央行、境外银行、代理行、清算行等机构,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账务系统,彼此之间需要建立代理关系,需要有授信额度,每笔交易还需在各机构之间分别记录,进行清算和对账等。除此以外,每笔交易还需接入SWIFT系统或CIPS系统进行报文传送。这导致跨国交易的速度慢、效率低,从开始实施到结算,中间往往需要数天;并且需要经过许多中间机构,每个机构都会收取手续费,导致跨境支付的成本居高不下(请参阅图1)
区块链解决方案
区块链技术解决跨境支付与结算,需要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结汇系统:核心机制主要包括第一、引入网关系统来解决非熟人之间转账汇款的信任问题。网关一般由具有公信力的主体来担任,如银行、第三方机构等。用户与网关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系统中反映为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如果用户A需要通过区块链钱包汇款给用户B,则其间的网关就与A生成了债务,与B生成了债权,通过将该网关对B的债权转为A对B的债权并进行清算,继而反映在双方余额变化上就完成了交易。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会通过分布式网络储存在若干个服务器上,服务器之间以P2P的方式进行通信以避免单一、集中式服务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系统通过一定的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第二、根据共识,设置多个可选择结算加密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在每个交易过程中起到一个类似保证金和交易费的作用。为了防止恶意攻击者大量制造垃圾账目影响网络正常运行,区块链钱包要求每个网关都必须持有一定限额的数字货币量,并且每进行一次交易,就会有一定数字货币被销毁,由此来提高恶意攻击者的攻击成本以保证运行安全。
区块链实现支付结算的去中心化:通过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的两个开户行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支付、结算和清算。这样就可以绕开中转银行、清算行、结算行、SWIFT,降低中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由于区块链的安全、透明等特性,使交易双方能够实时监管资金的流动情况,提高跨境转账的安全性。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能够大大加快结算和清算速度,减少资金闲置时间,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请参阅图2)。
区块链节省跨境支付成本:在区块链时代,银行和银行之间可以直接打造点对点的支付方式,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等中间环节,实现全天候支付、实时到账、提现简便以及没有隐形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电商资金风险及便捷性需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测算,在全球范围内,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和结算中的应用可以使交易成本从每笔约26美元下降到15美元。降低的11美元中,8美元是原本给中转行的手续费,3美元是外汇汇兑等费用。
区块链广受国际银行业青睐:鉴于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结算上的重要价值,国际上许多跨国大行都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研发测试中。2015年9月,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高盛等九家金融巨头共同投资创立了R3 CEV区块链初创公司,之后许多跨国银行纷纷加入其中,使之成为国际区块链联盟;今年5月,中国平安也加入其中,成为首个来自中国的成员。
发展区块链技术对我国意义重大:对于我国而言,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与结算上的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是贸易大国,随着“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级的跨境支付与结算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能对“走出去”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支付结算方案,对于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去年我国涉及跨境支付结算的金融高达8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单笔交易成本下降40%-50%,将会给我国企业和银行带来可观收益。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容量服务器等软硬件升级,并通过比特币的“代码变金凤凰”的神话,区块链技术成为新的热点。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信任体系、记录无法篡改、去中心化、可追溯、可编程(自编程)等特征,能够降低审核清算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资产利用率,减少对中心节点的不信任,让金融资产流动更加透明便利高效,被称为智能型、智慧型、可信任的“机器人”。区块链技术和背后的数据主权、普通用户主导、去中心化等商业模式创新,确实在颠覆传统的金字塔型金融业利益分配机制。因而受到广大饱受中心化机构压榨价值的普通人、中小投资者的青睐。显而易见,区块链技术变革将重塑金融体系的未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力图勾勒一个区块链+金融体系,而不是金融业“一家的事情”。据相关资料不完全测算,每天全球外汇交易额为5万亿美元,商品和服务贸易交易额只有其10%(5000亿美元),90%资金用于金融。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正处在半管制状态向全面市场化转变的阶段,正在经历“经济金融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双期叠加进程。而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消费”也在经历“消费金融化”和“金融生活化”的双期叠加进程。金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催化剂,显然需要对现代金融体系整体谋划,行稳致远,而不能限于“某个行业自家的事情”偏安一隅。
支付清算低成本高效率:“无现金社会”的区块链钱包
新金融从28走向82。传统金融主要服务20%的头部客户(大中型企业、富裕个人),服务占比80%的长尾客户(小微企业、普通公众)则面临着获客难、风险甄别难、操作成本高的挑战。新技术、新金融让长尾用户也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务。
新金融在数字(移动)支付趋势下普及无现金社会(并非消灭货币),让支付更具便捷性,促进消费和民生服务,最终选择权是用户。
信用体系是新金融的支撑,信用正在重构商业和金融服务体验。信用资产就是实体资本,让人人参与经济交易和社会资源分配。
新金融生态以用户为中心,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金融和人文紧密结合,每个人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得到服务。人工智能提高了大数据效率,云计算大大降低了成本,区块链带来了“不需要信任的信任体系”,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等都会给新经济和新金融带来更多可能性。
牌照和场景是移动支付食物链的饕鬄
数字支付最值钱也是基本合规运作门槛的就是央行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没有牌照只能借道持牌支付机构,如果连借道都没有那么就是非法的。据统计,从2011年开始,央行陆续向市场发放了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随着牌照2015年3月开始暂停审批,且对部分不合规机构不予续展牌照,《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第三方支付牌照减少到218张。
只要涉及互联网结算清算业务,有足够的交易量,又不愿意借道网银、第三方支付通道,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但是央行收紧了牌照发放,也就不断放大了牌照稀缺性价值。目前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的一项或者多项的业务牌照价值高达数亿元。例如,2017年国美控股子公司以7.2亿元收购天津冠创美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公司拥有全资子公司、具有互联网支付资质牌照的银盈通支付。
第三方支付发展还是要回到本质,其特色正是其对现金的替代作用,广泛用于小额、高频的交易场景,才能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支付宝凭借电商场景、微信支付凭借社交场景,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交易规模、活跃用户、持续盈利能力等指标超然领先。其他支付机构的生存空间在于基于支付服务衍生的盈利项目。比如汇付天下就衍生了外滩云财富、易日升金融、成都金交所等关联互联网金融公司。
支付清算“吹毛求疵”
当前愈加繁荣的移动支付源于互联网、金融科技技术对传统支付的升级,实实在在起到了支付更加便捷的作用。如果吹毛求疵的话,未来支付清算还有没有变革空间,那么我们看一看当前移动支付的痛点:
其一,之所以收紧牌照发放,加大力度整治,源于第三方支付乱象频出。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跨境支付业务、虚假交易、未按规定审核接入商户背景、未按规定审核客户身份信息、超交易限额办理跨境支付、未按规定采集业务订单信息以及未按规定报送异常情况报告、挪用备付金、通过扩大备付金规模赚取利息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遭遇了监管部门重罚。例如,据中国基金报报道,201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对智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约2561万元。
’
2017年1月份,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这意味着持牌支付机构靠“吃利差、躺着赚钱、不作为、乱作为”的模式已经走不通。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限额管理,用户综合支付账户余额付款年交易额不得超过20万元。多余的部分央行建议用商业银行网关支付和银行卡快捷支付。
这样的监管政策还有不少。
其二,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存在限额、手续费等额外支出和不便。
其三,资金清算滞后,根源在于金融机构之间、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是中心化的处置数据,互联互通必须基于特定时间、特定流程来进行支付清算,因而资金处置与交易并不能同步。例如,跨境支付在商品交易后,资金并没有同步,源于银行、支付机构、商家、买家的不同的利益关联方的资金清算滞后。如果是一笔小额的跨境支付,这个滞后性和中心化产生的清算成本就不划算。
区块链对支付清算的改造升级可行性
货币的支付清算实际上就是“公允信用”的支付清算,目前的问题是中心化机构、中间环节较多,开户行、央行、境外银行、代理行、清算行等等,造成了效率低、结算速度缓慢、过程复杂、手续费较高等问题。
通过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某个支付清算体量较大的企业、平台开发限于内部支付清算真实交易、不带有炒作币值泡沫、专属自己的“区块链数字钱包”。在企业内部的各项交易支付中,都匹配一个与法币等值的数字货币,实现点对点交易和清算同步,数字货币储存在其分布式账本的区块链钱包。用户可以在自己认为的闲时(而非传统支付清算机构自定义的清算时间)进行集中与银行基础账户进行清算,兑换等值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