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发现个别企业领导人认为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或者应当控制在某一水平,并以此要求财务部门“控制好资产负债率”,或者游说股东增资以降低资产负债率。那么,企业有必要把降低资产负债率作为目标吗?
一、资产负债率的含义及用途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一般是债权人或潜在债权人用来评估、评价是否借钱给企业、是否给企业供货的指标。资产负债率越低,表示企业有越多的资产用于偿还债务,债权人越放心;资产负债率升高,预示着企业经营不善导致损失时,债权人利益受损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经常需要贷款或发行债券的企业,要关注和管理该指标,否则借款或发债时可能遇到麻烦。对于很少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来讲,该指标对企业几乎没有影响。
二、企业管理层意愿与资产负债率高低
资产负债率高好还是低好,并没有定论。好不好只能通过类似(最好是相同)企业间的比较或同一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前后的比较得出,而且结论是不确定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资产负债率升高,而不是降低。
为什么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导致资产负债率升高?原因是高资产负债率的企业,通过使用别人的钱赚钱,使得企业和股东利益增加。如果不考虑公司法等对于资本的强制性要求,做生意的最高境界是“空手套白狼”,一分自己的钱也不用,完全用别人的钱赚钱;即使做不到“空手套白狼”,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用最少的自有资金赚同样的钱或用同样的自有资金赚最多的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要借债或要尽量晚支付购货款等,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
三、企业债务的类型
企业的债务分为无息债务和付息债务,也可以分为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
(一)无息债务和付息债务。
1.无息债务。
常见的无息债务包括采购货物产生的应付账款、未到入库期限的应交税金、未到发放日期的应付工资等,即所谓的经营性负债。
对于无息债务,企业没有动机提前偿还或支付。保留负债意味着同时保留资产,企业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存款收息或者减少贷款利息。虽然这样做会提高资产负债率,但对企业有利无害(过度拖欠损害企业声誉除外)。
2.付息负债
付息债务包括银行借款、委托贷款、发行债券等。
虽然付息债务要支付利息,但只要利息率低于资产报酬率,就能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只要企业借入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以后得到的收益高于利息,企业就能获利,这是企业贷款的经济原因。
无息债务对企业没有坏处,债务人都没有动机、没有意愿提早偿还无息债务,而是把本来应该用于偿还债务的钱作为生息资产,为自己带来利益。
(二)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
主动负债是指企业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产生的负债。
被动负债是指企业延迟支付货款产生的负债,以及未交税金、未付工资等。这些负债不是筹集资金产生的,而是延迟支付产生的。理论上被动负债不一定等于无息负债,比如延期付款买价与钱货两清的买价可能不一样。
企业没有主动偿付的意愿,就会使得负债越来越多,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而这恰恰是作为债务人的企业主动追求并偷着乐的结果。
四、高资产负债率会损害谁的利益
更担心高资产负债率损害自己利益的,一般是债权人而不是债务人。
债权人为什么担心?因为如果资产负债率较高,意味着债务人自己的资本较少,一旦经营不善,可能很快亏完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债权人的钱就可能受到损失、不能得到足额偿还。
当债务人使用无息债务,或负债产生的收益高于利息时,债权人无权分享债务人的剩余收益;但企业经营不善时,债权人可能承担剩余亏损。现在的某行业就是这样,他们的资产负债率非常高,可能达到70-80%。最担心该行业崩盘的,不是该行业内的企业,也不是这些企业的股东,而是贷款给这些企业的银行和还没拿到商品的买方,即债权人。
对于企业来说,自身资产负债率高低,不是引发自己焦虑的东西。如果资产负债率高,睡不着觉、着急上火的是债权人,而不是自己企业。只要是无息负债或资产回报率高于利息率,维持高资产负债率就对债务人有利。
当投资回报率低于借款利息时,债务人就得用自己的资本赚的钱支付利息差额,对企业不利;高杠杆也使企业产生较大损失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上升。但如果破产是不可避免的(当然,除极少数恶意、诈骗性质的企业,谁也不愿意看到企业破产),高负债对股东有利,因为债权人替股东承担了一部分损失。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高资产负债率不好?这是教材的误导和非财务人员的朴素认识。
教材认为高资产负债率风险大,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安全,但那是站在债权人的角度说的;换成债务人角度,教材都是教怎么使用负债杠杆经营,借鸡下蛋是才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只要风险可控或可接受,资产负债率越高越好。
有人认为资产负债率高的人“穷”,没钱,其实不是,富豪们的资产负债率一般高于我们工薪阶层;工薪阶层的资产负债率也往往高于流浪汉——因为工薪阶层可能有房贷,流浪汉可能没有任何负债,因为没有任何人敢或愿借钱给流浪汉。
五、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方法与化解高资产负债率带来的风险
(一)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方法。
因为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总额*100%,所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降低资产负债率:
(1)偿还负债。如果企业有存款,直接用存款偿还负债,分子分母同时减少,资产负债率降低(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除外)。如果企业没有存款,可以通过催收应收账款等方式加速资金回收,并将收回资金还债,降低资产负债率。
(2)股东增加投资。股东增加对企业的投资,会增大被投资企业资产负债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资产总额,分子负债不变,资产负债率降低。
(3)以上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股东增加投资,企业将收到的注资款用于偿还负债,资产负债率降低。
企业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第一种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但企业管理层往往不愿意那么做,因为前面分析过,欠债不还如果不考虑信誉损失的话,是对企业有利的。当然,如果企业规模既定,息前利润既定,那么还是应当及早归还付息债务的好。
(二)如何化解高资产负债率带来的风险。
如果企业发现存在经营风险,应当怎样避险?正确的避险措施是收缩高风险项目,将投资和生产经营规模压缩,将风险释放。释放风险之后的结果是用不了那么多的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是将收回的钱用于偿付负债(尤其是付息负债),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的降低是释放风险的结果,而不是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就释放了风险。如果投资规模不变,风险一点不减少,单纯降低资产负债率仅仅是把债务人风险转移给其他人如股东,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的安全性没有作用,甚至损害股东利益。
六、企业是否应该追求低资产负债率
企业应当在控制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合理配置资产负债。刻意追求低资产负债率可能损害股东利益。在企业投资规模、经营规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负债增加往往是故意拖欠支付货款的结果;降低负债也不会缩减投资规模,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关注、追求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只要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就好。
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其原因除了故意拖欠别人货款以追求资金收益外,还与这些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有关。比如某公司,由于其产品不好卖,其他企业不愿意进货,该公司销售人员软磨硬泡、求爷爷告奶奶让人家进货,购货方进货的附加条件可能就是延期付款。这样,企业的钱花出去购买了原材料等,生产出的产品却迟迟不能转化为货币资金,而是挂在账上成为能看不能用的应收账款。当企业没钱支付原材料采购款时,即使企业不是为了延期支付材料款获取利息,但由于无钱支付而不得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使得资产负债率升高。对于这类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是提升产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股东注资如扬汤止沸,不起决定作用,因为资金不是约束其发展的最瓶颈的因素。
七、关于股东注资
股东追加对已有企业的投资,可以增加被投资企业自有资金,缓解其资金紧张,避免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能提高债权人和供应商的信心,有利于企业融资和开展生产经营。
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使用借款有付息(指付息负债)和还本的压力,而使用股东的钱无需付息,也无需还本,轻松自在,所以管理层倾向于股东投入越多越好。注资符合被投资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但不一定符合股东利益。
注资时点前后对比,注资的结果是资产负债率降低,但不能把降低资产负债率作为注资的依据和目标。
如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资金链安全,在现金短缺时能及时以合理的利率融到资金,是不必注资的。只有企业融资渠道堵塞、融资额度用光融不到资金,或虽然能融到资金,但融资成本高到股东不愿意承受时,才有必要股东注资。
在被投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等不变的情况下,股东增加投资,直接受益的是被投资企业的债权人。被投资企业可能会减少利息支出或增加利息收入,但整体上不会显著增加股东利益。
八、被投资企业管理层与资产负债率
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有能力管理、控制资产负债率,比如及时支付货款就能降低资产负债率;拖欠供应商货款则使资产负债率升高。但管理层一般不愿意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自己能做却不做,反而要求股东或债权人(债转股)来做,其原因就是被投资企业及其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被投资企业管理层与注资的股东想法不一致,股东注资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效果是相当微弱的,被投资企业管理层很容易以维护企业和股东利益为由通过拖欠货款等方式使资产负债率升高,甚至高于注资前的水平。
总之:资产负债率是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管理层对于负债清偿的态度等随时变化的指标,无法使其固定在某水平。高资产负债率可能是企业管理层有意追求或故意造成的;即使是迫不得已导致的高资产负债率,其深层次根源也很可能在于产品和经营,而不在资产负债上。资产负债率不是一个必须控制在某水平,尤其是较低水平的指标,其高低对企业发展没有根本性、决定性影响。
大家不要因为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流动比率低,就轻率预言企业面临财务危机风险。
人们经常把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视为企业财务安全的重要指标,认为数字出现问题,企业就岌岌可危。因而,不少企业设定了资产负债率水平上限和流动比率下限。国资委考核国有企业时,也给出了资产负债率上限。银行在对企业信贷资信评级的指标体系中,也占有很大权重。以前企业申请上市时,证监会还要求除银行、证券、保险和航空四大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70%。不少企业管理层和证券投资分析人员会来评价企业财务风险高低和后续融资空间的大小。例如,把流动比率高、资产负债率低的上市公司视为后续融资空间大。
但事实的真相是,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来评价或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后续融资能力,过于简单、粗糙和表面。
关键在于现金流
一些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还低于一些没出事的同行。例如DELL、格力电器一直表现良好,但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0%左右。
其实,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只是企业在某个历史条件下,一系列融资工具选择的总体结果,且只是一个时点值。何况,不同行业的企业、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现金流出与流入的期限分布不同,导致依据会计账面资产评估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也不同。因此,基于会计报表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只是静态指标,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的流动性和支付风险。例如,优秀公司由于经营现金流状况好,流动比率大多在1.0左右,甚至低于1.0。而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应该以现金流产生能力及其稳定性为基础。
假设竞争性行业的两家企业A、B,账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0%和30%。但A公司能够给客户提供独特价值,竞争优势强,与经销商、供应商等谈判地位强,并且利益分配合理,现金流来源丰富、稳定性好,而B公司相反,那么A公司后续融资空间大、财务风险低;而B公司后续融资空间小,导致财务风险高。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现金流产生能力强,并且稳定,即使100%负债也是安全的。相反,即便负债率很低也不能保证财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