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青、陈伟忠和杜少剑(2004)以截至2002年底我国证监会对股价操纵的16起处罚决定为依据,对操纵特征和操纵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发现操纵主体、操纵客体以及操纵行为都具有明显特征,日平均超常成交量对操纵行为具有适时预警作用,日平均超常收益率对操纵行为具有事后检验作用。
张宗新、潘志坚、季雷(2005)认为,在证券市场上,内幕信息操纵是信息占优的知情交易者与信息劣势的非知情交易者之间的一种动态信息博弈行为,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利用内幕信息进行操纵,使资产价格的均衡不断被打破,新的市场均衡渐次形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股价的冲击过程。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股市存在较为严重的内幕消息操纵行为。因此,强化证券监管,对内幕信息操纵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成为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必要条件。
尹筑嘉、黄建欢(2008)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价操纵案例,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股价操纵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被操纵的公司不但在信息披露方面呈现出异常行为,而且在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等公司治理方面也出现了异常。这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股价操纵行为存在着紧密联系,其启示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遏制股价操纵的重要措施。
陆蓉、陈小琳(2009)对被查处的44只股票市场操纵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了被操纵股票的市场表现和交易特征,最终构建了股票市场操纵的判别模型。实证研究发现,被操纵股票在操纵期间确实存在低Beta系数现象,且有较高的收益率和人均市值;而在换手率、成交量、波动率和成交金额方面,操纵期间与操纵前后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