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组实验的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组实验包括实验1.1和1.2,都是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实验1.1设计了市场整体缺乏信息的情况。首先,实验主持人向所有的实验参与者展示一个信封,告诉大家,该信封内有A公司一个单位的证券,该证券的价值为4元或20元,这取决于A公司近期一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如果项目成功,则A证券的价值就为20;如果项目失败,A证券的价值就为4。接着向所有实验参与者分发代表市场信息的小纸条,本实验中所有的纸条内容均为空,表示所有市场参与者均不知道任何内幕消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允许实验的参与者互相讨论纸片上的内容,做到互相保密,这代表每个市场参与者不知道别人是否知道内幕消息。接下来就开始单向拍卖,即实验参与者报出买价,价高者得。根据实验参与者的报价情况来观测在整个市场均缺少信息的情况下,证券价格形成偏离真实价值的程度。实验1.2设计了市场整体拥有信息的情况。其他条件与实验1. 1相同,只是所有实验参与者收到的纸条内容均为“A公司项目成功的概率是50%,失败的概率是50%”,也就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均完全知道信息。该实验是为了观测在整个市场完全共享信息的情况下,证券价格形成反映真实价值的程度。
第二组实验包括实验2.1和2.2,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实验2.1设计了A公司项目成功前提下市场有少量内幕交易者(占比小于1/2)的情况。其他条件与第一组实验相同,只是在准备小纸条时,4个内容为空,2个内容为“A公司项目成功”,并随机分发给实验参与者,也就是随机确定2位内幕交易者(内幕交易者占比为1/3)。实验2.2设计了A公司项目失败前提下市场有少量内幕交易者(占比小于1/2)的情况。其他条件与实验2.1相同,只是在准备小纸条时,4个内容为空,2个内容为“A公司项目失败”,并随机分发给实验参与者。接下来开始单向拍卖,这组实验旨在观测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少数内幕交易者的情况下,证券价格形成反映真实价值的程度。
第三组实验包括实验3.1和3.2,也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中,实验3.1设计了A公司项目成功前提下市场有多数内幕交易者(占比大于1/2)的情况。其他条件与第一组实验相同,只是在准备小纸条时,2个内容为空,4个内容为“A公司项目成功”,并随机分发给实验参与者,也就是随机确定4位内幕交易者(内幕交易者占比为2/3)。实验3.2设计了A公司项目失败前提下市场有多数内幕交易者的情况。其他条件与实验3.1相同,只是在准备小纸条时,2 个内容为空,4个内容为“A公司项目失败”,并随机分发给实验参与者。接下来开始单向拍卖,这组实验旨在观测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多数内幕交易者的情况下,证券价格形成反映真实价值的程度。
第四组实验包括实验4.1和4.2,设计基本与第二组实验完全相同,只是交易方式改成双向拍卖。这组实验旨在观测引人卖空机制后存在少数内幕交易者的市场的证券价格反映真实价值的程度。
第五组实验包括实验5.1和5.2,设计基本与第三组实验完全相同,只是交易方式改成双向拍卖。这组实验旨在观测引人卖空机制后存在多数内幕交易者的市场的证券价格反映真实价值的程度。
第六组实验包括实验6.1、6.2和6.3。与前面的各组实验不同,这一组实验属于多阶段实验,每个实验都由10个阶段构成,每个周期都是持续3分钟的双向拍卖市场。在实验6.1中,首先由实验主持人告诉所有实验参与者:有一种证券可供买卖,该证券在10个周期中每个期末都会有分红,但数额未知,在第10个周期期末的赎回价格为0。在忽略时间价值的前提下,该证券在每一期的价值都等于此后各周期所获得的分红之和。(即如果假设如果每个周期末该证券都能获得10元钱的分红,那么在第一周期证券的真实价值就应是10x10=100;第二周期的真实价值就应是10x9 =90;依此类推,在第10期的价值就是10。)接下来,准备6个小纸条,每一个都标明“证券在每个周期期末都能获得2元分红”,并分发给6位实验参与者,接着开始10个周期的双向拍卖。通过观测每个周期形成的价格曲线来考察在信息完全对称(6个实验参与者都知道证券的真实价值)的条件下,理性预期理论是否成立。实验6.2的设计与6.1基本相同,只不过在准备的6个小纸条中,只有两个写明“证券在每个周期期末都能获得2元分红”,其余4个都是空白。目的是考察在有少数内幕人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有效市场理论是否成立。(6个实验参与者中有两个知道证券的真实价值,占比为1/3。)实验6.3的设计与6.1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准备的6个小纸条中,有4个写明“证券在每个周期期末都能获得2元分红",其余2个都是空白。目的是考察在有多数内幕人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有效市场理论是否成立(6 个实验参与者中有4个知道证券的真实价值,占比为1/3)。
以上的各组实验设计详见表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