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爆发的股市崩盘所暴露出来的市场的脆弱性,引起了人们对市场交易机制的研究兴趣。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不断涌现,为检验和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提供了新的机遇。尽管如此,大部分研究仍集中于有做市商的交易机制。对于集合竞价的研究,特别是开放式集合竞价过程中系统披露的信息对价格影响的理论研究还非常有限,而中国股票市场开、收盘制度的改革恰好为检验这一理论提供了实际证据。同样地,在连续竞价阶段,透明度提高对市场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得到一致结论。因此,在市场微观结构的基础上,本书主委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
第一,在封闭式集合竞价过程中系统不披露任何信息,知情交易者和价格操纵者都可以隐藏其交易动机,而不知情交易者不知道任何私人信息,无法合理判断证券的真实价值。集合竞价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之后,交易前透明度大大提高。这不仅使得知情交易者的信息容易被泄漏,操纵者的交易行为容易被观察,而且不知情交易者可以从观察到的市场信息中推断知情交易者所掌握的私人信息,对证券的真实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增强参与交易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的交易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价格形成、市场流动性和价格波动性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在中国股票市场,开盘竞价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在集合竞价过程中不披露任何信息,使得大部分交易者只能观望或者“跟庄”,导致开盘阶段交易者很少参与或者开盘阶段的价格波动性非常大。在收盘阶段,采用最后一分钟交易量的加权平均数产生收盘价,使得收盘价格容易波操纵,价格波动性也非常大。为了减小价格波动性,提高开、收盘价格的信息效率,从2006年7月1日起,沪深市场的开盘和深市的收盘开始采用开放式集合竞价。由于不同的交易机制对交易者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集合竞价的交易成本低,大的机构投资者更愿意参与集合竞价),开、收盘交易机制改变后交易者的策略行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改革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显然,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实证检验。
第三,连续交易市场的交易前透明度主要是指限价指令薄的透明度,在早期的交易前透明度安排方面,交易商市场只揭示做市商的买卖报价,不披露限价指令薄;连续竞价市场只揭示限价指令薄中的最优买卖报价,即1档行情。最近几年,许多证券市场不断提高连续交易阶段的交易前透明度,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现有研究主要以交易商市场和成熟的市场为对象,研究透明度的变化与相关市场特征的关系,很少有对类似于中国股票市场这样的新兴的不存在做市商的连续双句拍卖市场的研究,很少直接检验透明度与不同类型交易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因。因此,本书将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分析参与连续竞价的交易者结构,检验连续竞价阶段的透明度对他们的交易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披露最佳5档的信息是否最优?进一步,采用level2数据检验透明度提高对机构投资者交易策略的影响,进而分析透明度提高后市场微观特征的变化。
第四,为了增加大宗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全球主要证券市场逐渐引入了配对撮合网(CrossingNetwork)和暗池交易(DarkPoolTrading),并且在欧美等国家得到快速发展。尽管这种新的大宗交易平台能够满足机构投资者匿名性的需求,但是伤害了公众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导致成交价格效率降低。于是,近年来,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内的各国证券监管部门]把提高大宗交易的交易前透明度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提高交易前透明度有利于打通证券经纪机构之间的需求信息隔阂,吸弓|更多潜在的交易对手前来议价,增加市场流动性和提高价格发现效率。但同时,这种做法违背了机构投资者匿名交易的意愿,影响其执行成本。因此,在特定的市场背景下,如何兼顾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效率,对于发展大宗交易市场至关重要。2006年7月1日,我国延长了大宗交易时间,在正常交易时间意向申报对外公告,成交申报在盘后进行,这意味着大宗交易的交易前透明度明显提高。在以散户为主的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前透明度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大宗交易的信息效率有没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