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市在近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的同时,还生出了许多怪现象。有人粗分一下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怕利好
我国股市历来有“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变利好”一说,“见利好逢高派发,见利空逢低吸纳”也不失为一种投机方法。但是,投资者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由想利好、盼利好,变成了怕利好。
投资者怕利好,不是没有来由的。2002年,尽管管理层推出了相当多的政策利好,但在利好效应尚未显示出来的情况下,股指却无不以回归低点告终。政策的不连续性,无意中为利空提供了操作平台。
二、大宗交易情况
2002年3月19日尾盘罗牛山一笔1980万股的大单交易,使大宗交易在我国股市首度登场。但是,这笔交易却成了2002年股市的绝唱。
大宗交易是为海外交易所所普遍采用的一种交易机制,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深交所此次“敢吃螃蟹”的举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但媒体对发生在股票罗牛山的首例大宗交易的主角上海金证的穷追猛打,初步揭露了其来历不明的真相,从而使大宗交易形象黯然失色。
三、新老PT复市情况
曾几何时,飙升,疯狂地飙升,几乎是每一个老PT复市股票的“规定动作”。从2002年4月起复市的那一批老PT股,例如,白猫股份(原双鹿)以连续8个涨停板居冠,第一医药(原商业网点)以7个涨停板次之,再其次为ST红光6个,都市股份(原农商社)5个,航天长峰(原北航)2个,其收益率无不高得不可思议。
但是,复市股的疯狂岁月到6月28日就基本到头了。根据管理层出台的新规,暂停上市公司恢复上市首日,股票交易不设涨跌幅限制。除首吃“螃蟹”的ST永久和ST闽东,首日分别大涨38.13%和45.34%外,ST吉轻工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该股单日涨幅10%后就一路走低。
新老PT股恢复上市后的表现两重天,一方面与它们在重组力度上的大小有关,这使得投资者对它们恢复上市后的投资价值产生了不同的预期;另一方面,交易制度的改变也有很大影响,上升空间的一步到位,大大抑制了投资者追涨热情,同时增加了抛盘压力。
不过,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无论PT股复牌价格是高还是低,其总能复牌,有的PT股简直成了“打不死的吴清华”生了又死,死而复生。例如2003年郑百文又以翻倍的价格复牌,不过涨后又连连跌停。
四、增发和配股现象
按下葫芦浮起瓢,增发和配股你方唱罢他登场,居然玩起了跷跷板。
上市公司从文质彬彬地“配股”圈钱,一下子跌进到穷凶极恶地“增发”、“抢钱”行列,直把二级市场搞得摇摇欲坠。针对上市公司增发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7月26日颁布实施了《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提高了增发标准。增发热随即降温,但配股却再度成为上市公司的拿手好戏,“弃增改配”一度成为一股新潮。从弃增改配的许多配股预案来看,相当一部分也还依然同增发时一样,暴露出圈钱狂的面孔。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广济药业的配股申请作出了不予核准的决定,近期遭到否决的还有青山纸业的配股计划等,可谓顺应民意之举。但是,始料不及的是,临近2002年年末,增发又铺天盖地向股民们袭来。
增发和配股跷跷板,其症结在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由于我国股市存在功能定位错位的根本缺陷,即抛弃了股市优化资源配置、价值再发现和投资回报的功能,片面地强调融资功能。例如南京一家上市公司在已存有7亿资金无项目投资的情况下还在加大配股的步伐。在新股发行和审核监管政策上一直缺乏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光是看证监会的脸色行事,并不能有效制止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
五、未上市先变脸
新股一上市就变脸的事年年有,而新股未上市先变脸则堪称史无前例。随同八一钢铁《上市公告书》一起发表的2002中报显示,这家刚刚完成招股募资的新股,还未上市,其业绩已经大幅下滑。
2002年8月16日上市的八一钢铁,其《招股说明书》发表的时间是7月29日,《上市公告书》及2002年中报发表的时间是8月10日,期间相隔不到半个月。招股前对已经发生的业绩下滑该预警而不作预聱,有欺诈故意。上半年实际净利润仅完成《招股说明书》预测全年目标的43.41%。
此外,还有“上市公司流行炒注会”,“合资基金受阻于政策”,“年报、中报、季报全黄了”,“三报全流通说着玩”,“指数效应适得其反”,“独董辞职多起来“高管一走了之成惯例”,“虚假减资反其道而行之”,“管家咬东家”,“稽查只见人进不见出”,“募股资金不翼而飞”,“辟谣成了家常饭”,“市盈率成了橡皮泥”等现象。这些也是我国股市将发生转轨的征兆。
2003年7月以来,有人认为遭谴责的上市公司身披有“七宗罪”:(1)业绩变脸而不预告;(2)因巨额担保违反规定;(3)大股东暗自占用巨额资金;(4)擅自委托理财;(5)借款及资产转让信息不及时披露;(6)编造虚假会计资料;(7)募集资金使用虚假披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