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上电梯,就需要融资。所谓融资,就是用人家的水浇自家的园。那么人家的水在哪里呢?都在资本市场的大水池子里。
图1-5中显示的OPM (Other People's Money),就是“人家的钱”的英文缩写。根据经济学的理论,资本市场上所有“人家的钱”都体现为老百姓的储蓄款。人们储蓄和投资的动机最终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今天牺牲享受,明天享受牺牲。老百姓的全部社会收入除了自己消费的部分之外,剩余的钱将主要通过两条渠道进入资本市场:
图1-5 用人家的水浇自家的园
以储蓄存款的形式进入商业银行,然后通过短期信贷的渠道流向资本市场;
以股本融资的渠道流向资本市场,而股本融资主要体现为直接投资和长期借贷两种形式。
无论哪一种形式,它们基本上来自三类投资主体:
(1)个人投资。例如炒股的股民或者自然人投资者。美国人把这种自然人直接投资行为称为天使投资,意思是谁要是碰到这种人,无异于中了大奖,仿佛天上掉下了馅饼又刚好落到了你头上。
(2)机构投资。例如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公债,也属于这一类。
(3)企业投资,即企业以法人名义用企业的发展资金进行再投资。
图1-5表明,企业融资(corporation finance)和银行短期信贷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企业融资筹集的是股本金,而银行信贷提供的主要是流动资金,清楚地区分这两种融资模式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家来说十分重要。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银行,完全没有资本市场的概念。很多企业家一提及企业融资就以为要请银行行长吃饭。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经当过境外投资基金驻华代表,国内一些企业家听说我能为他们融资,跑来找我。他们见到我就问,你是哪个银行的?我说,我不是银行的。然后他们又问,你自己要投资吗?我说我自己没钱投资。于是他们就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心里在想,你不是银行家,自己也没有钱,那你忽悠什么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曾经推出了一项重要的国企改革措施,被称为“拨改贷”。顾名思义,就是说国营企业的资金从此不再由财政拨款了,一律改从银行贷款,资金将从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这意味着国营企业从此失去了股本金的来源。十多年来,这项政策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很多国营企业债台高筑,平均资产负债率高得惊人,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世界上哪有无本生利的事情?拨改贷等于国家作为投资者不但摆脱了承担风险的责任,而且还要同时享受利息和利润的双重权利,这种看似两全其美的事未必会带来好结果。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又推出了一项新的政策,叫做“债转股”,即把国有银行的债权,重新转为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股权。
从“拨改贷”到“债转股”,历史的车轮转了一大圈最终回到了原地。人们终于承认了一个基本的理念,企业不能没有股本金。在白马身上划道道并不能把它变成斑马,国有资金无论是姓拨还是姓贷,都无法改变其股本金的性质。
股本金和信贷资金虽然都是钱,但是其性质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将两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归纳为以下四点。
(1)股本金承担风险的责任要比信贷资金大得多。一个企业破产清算,其偿债顺序依次为:1)职工报酬;2)国家税款;3)银行债务;4)其他债务。5)股东本金。一般情况是,当所有其他债权人分配完,轮到股东分配的时候企业资产早就所剩无几了。由此可见,承担风险是股东的天职,也是股本金的天职。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的规定,股东的投资本金是不能中途撤资的。因此若企业经营失败,股东有可能血本无归,而信贷资金则必须偿还本金,这就为信贷资金的风险设立了底线。
(3)既然股东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就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所以股东有权参与企业经营的决策,而银行提供的信贷既然可以保底还本,所以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4)既然股东的风险取决于企业的效益,那么其收益也要相应与企业效益挂钩。企业盈利越多,股东分红也越多;企业亏损,则没有分红。信贷资金的风险不与企业效益挂钩,即便企业亏损,也要还本付息,因此其收益也不应该与企业效益挂钩,无论企业盈利多少,还本付息之外的利益与其无关。
清楚了两种资金的功能区别,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融资模式。这两种融资模式的混淆乃商家大忌。如果你需要的是流动资金,而用股权资产去交换,无异于挖肉补疮。如果你需要的是股本金,而用银行信贷去填补,那便是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