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7、G-20等国际协议组织讨论的“新国际金融体制”相关课题与“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 的现况、展望以及解决方案有关。而全球不平衡是由于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转移集中在特定国家或地区,从而使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常性收支以及对外资产状况的差距增大而导致的。过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下也曾出现过全球不平衡现象,但直到80年中后期,在向自由开放化迈进的过程中,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经常收支出现不平衡,这种现象才真正被关注。而1990年以后,美国的对外收支大幅恶化,全球不平衡现象就更加突出了。
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经常收支逆差开始星现大幅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对美经常收支顺差集中在以东亚为中心的地区,使得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经常收支不平衡比过去更加严重。1987年, 美国的经常收支逆差为1607亿美元(GDP的3.4%),从1997年开始大幅增加,至2005年 增加到8049亿元(GDP的%),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经常收支逆差中,美国所占的比重由1997年的40.8%上升到2004年的71.2%,远远超过了1980年的最高水平(1987年60.2%)。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常收支逆差主要发生在与8个亚洲国家进行的交易中,日本、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常收支顺差占全球的39.5%。另外,中东产油国家的经常收支顺差占全球的10.5%。因此,8个亚洲国家及地区与中东产油国的经常收支顺差之和占全球的50%。
美国的对外净负债在经常收支逆差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加,相反大部分顺差国家的对外净资产逐步增加。美国的对外资产状况于1989年转为负数,净对外负债余额由996年末的3600亿美元(GDP的4.6%)增加到2004年末的25422亿美元(GDP的21.7%)。全球净对外负债中。美国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19.9%,增加到1999年的37.3%,而2003年则上升到42.7%,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以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不中衡(trans pacific imbalance) 表现出来的有关全球不平衡持续与否的观点大体分为两种。首先,积极的观点认为,目前的全球不平衡实现了美国以及亚洲国家的双赢,因此可以看成新型的国际经济秩序。
即美国通过大规模的经常收支逆差支撑了全球衢求的持续增长,因此亚洲等其他国家的出口状况趋于好转,从而加大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具体如下:①通过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提高生产率:②通过出口扩大企业的对外效应:③亚洲国家把出口收入投资到美国的债券市场,而美国则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形式把亚洲国家投入到美国债券市场的出口收入转向投资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从而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中国等亚州国家也可以通过消费品的弹性供给,维持全球的商品供给平衡。
相反,消极的观点认为,由于美国与亚洲之间的储蓄投资不平衡远远超过正常水平,目前的状况无法长期维持,所以全球不平衡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美国FRB前主席葛林斯潘(Greenspan)认为不能排除不平衡急剧调整的可能性,因此各国为缓解全球不平衡有必要通过风险管理方式(risk-management approach) 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组合(macro policy mix)。特别建议亚洲地区的各个国家通过促进国内消费、加强投资的方式减少对美经常收支顺差,并提高国内汇率的弹性。同时格林斯潘也强周了减少美国财政逆差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