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感觉价值投资在A股是非主流的(少数派),是什么情况导致了这一点?这和A股市场历史上几方面的情况有关。
第一,整个市场的成熟度和投资者结构的问题。中国是新兴市场,有不断的新投资者入市,他们的投资理念可能不是很成熟,而且价值投资者需要具备几个素质,是新投资者不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投资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和土壤。另外,散户比例高的特点被一些炒作资金利用,市场投机的气氛比较浓,价值投资的优势反而被掩盖了。
同时,机构投资的占比不高,即使是机构投资者,真正做到长期投资的也非常少,机构投资者不等于长期投资者,比如基金的话,公募基金每年的考核,一方面是相对排名,不追求绝对价值,长期优势反而掩盖。另一方面,在这种排名的压力下,机构投资者很难做到耐心和长期。包括保险机构也一样,也是每年考核。这些导致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被扭曲了,很难有一个长期价值理念来主导。
第二,是上市公司的层面,它的治理结构可能不完善,作为中小投资者,很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他们作为股东积极的作用,可能就是被动投资。如果投资者不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他们施加影响,他们买的股票只能有一个博弈的价值,实际上是投资者之间的互相博弈,而不是投资者可以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管理中,不能通过股权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行为。而在成熟市场,投资者可以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价值回归。如果企业真的在市场上被严重低估,有些投资者会收购企业,可能把管理层换掉,所以有经营压力。所以A股的价值陷阱持续时间比国外更长,导致价值投资难度更大。另外国有股权虚位,管理层没有动力和压力提升整个公司的价值,即使公司被长期低估跟他也没有关系。真正好的价值标的不多,也限制了价值投资的普及。
第三,与市场监管和制度有关,原来市场不成熟,投资者投机炒作风比较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价值投资不是那么吸引眼球,容易被长期忽视。另外,注册制还没有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股票供不应求,很多股票是被高估的。符合价值标准的标的就大大减少了。这是价值投资的困难所在。另外,一些优质企业在海外上市,导致了好公司的流失,没有好的标的。
第四,避险手段的不足。机构投资者本身有避险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如果在市场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可能就不进入市场,没有办法实现风险控制,就只能观望。第二种是即使进入市场也很难做到长期,就是阶段性的。早期做私募大家也知道,因为没有办法控制回撤,只能通过仓位调整,这样真正想做长期的价值投资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私募投资者的避险需求各种各样,有些是从组合管理角度,需要相应的指数期货去对冲风险。另外个股方面的风险,企业可能会面临行业风险,通过做空同行业其他公司对冲行业风险,就可以长期持有看好的企业。如果多样化的避险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长期投资者将难以适从。
以上几点,导致虽然从结果来看长期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效果很好,但用这种方法赚到钱的投资者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