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国外股市的影响,我国股市一直都处于局部动荡的态势,MSCI中国指数与之前相比也有略微的下滑,其一部分原因还是由于股市风险溢价的存在,可能有不少人会问我国股市风险溢价究竟高不高?为了降低风险溢价,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中国出口实力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未改变中国经济的大陆型经济特征。内需仍对经济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此前提下,中国企业盈利有其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的运转周期。因此,在国际资本市场中,中国股票常常被视为是“避难所”性质的投资工具,而境外的券商通常会在市场气氛不稳的情况下,鼓吹中国股票的“防导性”特征,亦即中国股票应具较高的保值能力。
股市风险溢价
然而回顾中国股票近年来的表现,“避难所”之说在我们看来似乎难以成立。在今年欧美市场江河日下的境况下,代表性最广泛的MSCI中国指数由年初到现在也下降了31.6%。
尽管中国企业盈利水平有其大陆型经济的“防导性”及“独立性”,中国股票仍难以脱离环球资本市场的整体走势,且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而言属于具更高价格风险的投资类别。
究其原因,中国股票因其内在特性而需付出较高的风险溢价。
第一,以市值计算,中国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其规模微乎其微。所以中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在日前难以逃脱成为边缘性投资产品的命运。换句话说,中国股从全球资本配置的角度看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中国公司要面对特定的中国风险因素。首先是监管环境的问题。以电信、电力、航空等基础产业为例,政府对价格制定、投资监管、行业政策等方向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且实施干预的机制缺乏基本的透明度。其次,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在管理、经营、人事发排和投资决策等诸多方面,有与生俱来的国企特色。这些对国际机构投资者来说,都是额外的风险因素。
第三,中国企业盈利和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常有脱节的现象。这主要是中国经济近年来主要由投资和出口带动,而两者均与以国有基础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缺乏较直接的联结。而经济及非经济原因支持的政府投资所造成的产能普遍过剩,则尤为注重投资回报的机构投资者所诟病。
基于此,以市场价格倒推测算的中国公司现金流折现率在过去数年中平均超过13%,远高于中国企业10%左右的平均资金成本(WACC)。在极端情况下,中国上市企业平均现金流折现率曾高达18%。
中国资本市场总体而言是在向降低风险溢价的方向发展,但进步极为缓慢。从以上的几个原因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优化可从以下具体措施着手:
1.加速扩大中国资本市场规模,QFII机制在近期的出台应对此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理顺监管环境,政策干预经济流动的力度及范围需日渐淡出和明晰化,以降低中国企业的监管风险。
3.政府应推动产业整合以加速消化过剩产能,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以长期目标而言,政府应修正其投资行为,避免排挤商业资本,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益。
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欧美经济及资本市场仍存在结构性风险。这将为中国股票的近期表现设定上限。具体而言,电信股缺乏可持续的上升动力。一方面,国内电信行业的增长模型处于转型阶段。电信公司须妥善考虑由用户增长推动向收费增长推动的转型;另一方面,国际电信行业从未摆脱过度投资的阶段,中国上市企业的第二大板块石油股,则受制于处于下降趋势的石油价格。
从基本面上看,我们目前建议机构投资者注意几个概念:一、重组。包括电力、航空等。从上至下的产业重组将为一定的上市公司创造更好增长机会的经营环境。二、整合。此举目前仍限于个别企业,如青岛啤酒对啤酒行业而言,或华润对电信行业而言。三、品牌。相当长时间的规模竞争及价格竞争开始产生有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及品牌经营水平的上市企业,如家用电器制造商TCL及中成药老字号同仁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