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大变化!中国迎来高光时刻!这两个国家 被“反将一军”?!
中国经济好消息不断。荣耀与欢呼背后,喜忧参半。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前三季度GDP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长4.9%。 此前公布的外贸数据也非常亮眼,据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坚守“全球化”的中国进出口“大开大合”,两个重磅消息引人注目:一是印度纺织业订单“回流”中国;二是中国“叫停”澳大利亚煤炭进口。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中国纺织业纺织品出口额占全球的34%,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是毫无疑问的霸主级的存在。
但千万别忘了,不论会不会被人记住,排名中总有第二名的存在,那就是印度。
印度纺织业外贸的起步其实并不晚,但受制于工业基础、文化教育等等方面原因,始终比中国“弱”一个量级。
按照WTO的数据,201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金额是1200亿美元,同比上升1.3%;印度则是170亿美元,同比下跌0.2%,这样算下来,如果印度从今年开始奋起直追,年均增速超过中国两倍,这样十年以后印度的纺织业就能追上中国了。
大家知道的,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纺织业早已完成了产业的规模化建设,目前一只脚踏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就是说我们正在思考如何用科技加持产业迭代,并且已经摸到了门道。
而印度呢?他们刚进行到产业规模化建设这个阶段,离完成还稍有距离。
举个例子,10月17日,据印度《商业标准》网站报道,印度非常紧急地从美国采购了一大批高海拔严寒地带的战备物资,包括御寒服装帐篷等各类装备。用于在所谓的拉达克地区组织冬季后勤储备。
这条新闻告诉我们,印度一旦遇上着急事,自己国内纺织业的效率、技术等等是完全跟不上的,你知道的,同样的事情放在中国会完全不同。
与我们相比,印度纺织业的现状总结来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规模小且分散,第二是能级低且效率不高,甚至最基础的生产单位还以“家庭小作坊”为主。
这样的产业现状,决定了其一旦遭遇疫情冲击就会基本凉透,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正因为印度纺织业的“弱小”,会带给其两个肉眼可见的优势,第一是便宜,这目前是我们的“命门”,也是印度纺织业的“救命稻草”,第二是皮实,别看目前印度纺织业处在“垂死边缘”,但一旦少有喘息之机,其恢复速度会让我们惊讶的。
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产业结构单纯,廉价劳动力富裕,一旦印度疫情出现转机,目前让我们惊喜的订单会被全部抽走。
这也就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千万不要留有纺织业下游资本会“依赖”中国纺织业的幻想。
可以说,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现状下,纺织业重新外流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回归理性,经济数据开始回正的背后,中国的压力一点也不小。
中国 不会把澳洲煤炭一脚踢开
再来看另一则爆炸性新闻和背后的真相。
10月12日,《卫报》、彭博社等外媒报道了关于“中国叫停澳大利亚煤炭进口”的消息。一些中国企业和钢铁厂已收到“即刻生效”停止进口澳大利亚煤炭的“口头通知”。具体涉及4家巨头。这是继大麦、牛肉、红酒之后,中国对澳洲出口产业打出的又一记重拳。
要知道,5月时,已有5家电力公司暂停从澳大利亚进口动力煤和炼焦煤。如今中国是给澳大利亚经济伤口上撒盐,雪上加霜。据统计,这会给澳方造成14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消息一出,很多人感到扬眉吐气,感觉中国握紧了澳洲的生杀大权。近期澳大利亚有太多“亲美抑中”的骚操作。中方早该予以制裁。
虽然在过去30年里,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但同时,中国也是煤炭进口国。而且进口体量不小。澳大利亚就是主要进口来源之一。根据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中国进口煤炭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蒙古和俄罗斯,其中印尼和澳大利亚加各占45%左右。
从2008年开始,中国煤炭的进口总量超过出口总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中国明明不缺煤,但一定程度上还依赖澳洲。为什么?
首先,作为基建狂魔,中国煤炭产量大,但需求更大。需要外部市场“补缺”。更重要的是,中国煤炭品质不高,热量低,污染却不小。
尤其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制造业和基建如火如荼,对炼钢的高质量焦炭需求还是挺大的。
感到欢欣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美好数字背后的隐忧,不要放松警惕,不要松懈脚步。
保持警惕 时刻准备
偶然事件,根本竞争格局并未发生改变。
今天,印度纺织订单转至中国的新闻刷屏了,这确实是个鼓舞人心的消息。
据新闻当中讲,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纺织服装业也占印度出口总收入的15%左右。
但因为疫情防控失力,印度国内工厂迟迟无法开工,导致许多外贸订单被取消了,而市场厌恶真空,这些订单转向了中国等其他国家。
相比之下,中国的复工复产早已开足马力。在采访中我们得知,河北的纺织业老板说:做工厂20年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行情;浙江的纺织业老板说:以前不敢想,从没见过这么多订单。
这是好事吗?当然是!但当时看到这两位老板的描述,我就下意识觉得这不是一场“长期主义”的事件,而是类似于一种“中彩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