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市名家>叶檀> [叶檀看股市]国家重拳出击! 害人精被收拾了

[叶檀看股市]国家重拳出击! 害人精被收拾了

2020-09-17 17:40:27  来源:叶檀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9分钟的时间

[叶檀看股市]国家重拳出击! 害人精被收拾了

时间:2020-09-17 17:40:27  来源:叶檀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叶檀看股市]国家重拳出击! 害人精被收拾了

柿子总挑软的捏,人总挑认识的宰。

借助大数据优势,商家们正触碰良知底线,把用户当一头头待宰的肥猪,疯狂榨取油水。

此前小柒和闺蜜出行,经常通过一个旅行网站来预定房间,这类酒店的房价,长年都维持在300元到400元左右。 之前有一次和前台聊天,她告诉我这个房价淡季价格,也就在300元左右。

好奇拿闺蜜的手机查了下,发现果然是300元,但是我用自己的账户查,就是360元。

你一定猜到了,我被“大数据杀熟”了。

针对杀熟事件,这次国家出重拳了;去年文旅部曾经就《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希望通过这一条例来对不合理低价游、大数据杀熟等行为进行整治。

国家重拳出击! 害人精被收拾了

现在,规定正式通过:从今年10月1日起,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有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对客户实施了价格欺诈,客户可以主张3倍赔偿,最少也是500元的赔偿。

杀熟,像癌细胞一样,蔓延至整个网络。

同一趟航班,会员是一个价,普通用户是一个价;同样叫车,起始点和距离一样,有的人显示50元,有的人显示45元;同样买会员,苹果手机显示218元,安卓手机则变成了178元…… 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杀熟的幽灵,潜藏在每个人身边。

2019年北京市消协发布了大数据“杀熟”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一般或不普遍的被调查者仅占11.68%,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存在的人为0! 这说明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接触到了大数据杀熟,或者正在被大数据杀熟。

不是说要维系好老用户,不是说网络让价格更透明吗?大数据杀熟,商家到底安的什么心?

杀熟是商家的生财之道,看人下菜碟的定价方式,是典型的价格歧视,能最大化谋取利益。

举个栗子:若ABC三个人都看上了一支钢笔,预算分别是7元、9元、10元;一支钢笔的成本是5元,商家统一定价为8元,那么只有B和C会购买钢笔,商家只能从B和C手里各赚3元。

但如果商家是个手持鹅毛扇的半仙,掐指一算就知道了ABC三人的心理预期,分别定价。 卖给A收7元;卖给B收9元;卖给C收10元;这一下子,商家就可以赚11元,利润涨了一倍。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针对每一个人的差异定价很难;商家需要掌握消费者的所有数据,比如要知道每个人的交易偏好、消费习惯,才能定出一个消费者能接受的最高价格。

但是借助大数据,一切就简单了。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能低成本获取和存储海量的数据。 互联网爬虫通过琐碎的信息,就能还原出消费者的交易偏好,推测出他能接受的最高价格。通过大数据杀熟,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hiller 曾对 Netflix 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发现,如果 Netflix 仅依据种族、收入、邮编这些传统因素来定价,可以把利润提高 0.3%。

但如果收集人们线上平台使用数据,并以此作为定价依据,可以把利润提升至14.6%!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杀熟一直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维权难。

根据北京市消协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显示:“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往往难以举证。

遭遇大数据“杀熟”后,26.72%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25.56%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再去这个商家消费,17.43%的被调查者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11.71%的被调查者选择与商家理论,要求赔偿,10.46%的被调查者选择卸载商家APP或删除网址,8.13%的被调查者选择在社交网站或向媒体曝光。

可以看到,遭遇大数据“杀熟”后,仅有26.72%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不是消费者不维权,实在是维权太难。

一个维权案件发生在2019年,刘先生在某外卖平台订购了一份套餐,当日12点08分,刘先生的另一位同事也订购了相同的一份套装,送货地址相同,但配送费却少了1元。

刘先生认为某外卖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进行价格欺诈,对自己构成了伤害,所以就把平台告上了法院。

平台给出的解释是,订单的配送费用是根据当时商家所在商圈,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变化值,并非一个定值。

一审法院认为,虽然其它信息一致,但下单时间不一致;被告根据平台交易量对配送费进行动态调整,是自身的经营行为,不构成侵权。

由于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商家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导致维权难以举证,再加上涉事企业坚持自己没有“杀熟”行为,法院也很难进行判定,往往最后就不了了之。

不过这次,按照文旅部的新规,只要你截图拿出证据,就可以获得3倍或者500元的赔偿。

希望这次新规,能震慑到那些偷偷摸摸、蝇营狗苟,靠大数据宰客的无良商家。

当数据泄露成为常态,大数据不仅不能给人们带来便捷,还会成为无良商家宰客的好帮手。

科技无辜,人之罪也,所有的事件背后都有隐秘联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

关键字: 股市
来源:叶檀 编辑:零点财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