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5万元撬动七连板?!击鼓传花过后 千万小心!
今年的A股市场,疫苗板块不仅自己“吃肉”,也让伙伴们“喝上了汤”。 疫苗是个框,啥都往里装。
作为生物制品,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因此疫苗冷链运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但凡是涉及冷链运输业务的上市公司,股票都受到了资金的青睐。 比如说以前有点名不见经传的英特集团。 从7月24日封涨停开始,至今7个交易日,英特集团连收7个涨停板,股价从12.80元/股快速拉高至24.94元/股,几乎翻倍,市值大涨逾30亿元。 谁也没想到,这30亿,竟然全靠只有5万元收入的业务和A股无尽的想象力!
5万元撬动七连败 全靠想象力?!
在英特集团六个涨停后,深交所表示,“对连续多日涨幅异常的光启技术、英特集团持续进行重点监控,并及时采取监管措施”。 于是,英特集团自己出来澄清了: 大家真的别多想,虽然我们有涉足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但是收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0076%,在手订单金额也只有5万元,不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英特集团苦口婆心,也没能浇灭市场对其继续做多的热情,澄清的第二个交易日,还是上演了第7个涨停板。 其实很好理解,英特集团的回应从侧面肯定了公司存在医药冷链物流业务,虽然目前金额不大,但是意味着未来有订单的话,可以展开疫苗冷链运输,存在较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炒股,可不就炒的想象力吗? 股民们都期望英特集团能乘着这一阵东风,加大对医药冷链的投入,顺利翻身,跻身龙头企业。 有这种想法的,得先醒醒。
众所周知,物流靠的是规模优势,绝对不是买几辆冷链运输车、招聘几个司机就完事的。 但是英特集团却是实打实的地方性企业,不仅160家门店都在浙江省,五个物流中心也全在浙江省内。 与此同时,英特集团也是一家国资控股的公司。 2007年10月,英特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化集团,当年石化建材集团整体改制,旗下英特集团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中化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 到了2017年,随着中化集团架构重组,英特集团最终被剥离。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浙江国资委。 此前公司推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也是旨在于浙江省内医疗机构提供患者诊疗、医药营销等多环节的整体解决方案。 种种基因决定,即便英特真的能够参与疫苗冷链运输,恐怕也只能限于浙江省内,不是不会增长,但空间十分有限。
小透明突然翻身?背后 有人搞事!
本次暴涨之前,英特集团在A股是相当不显眼的存在。 英特集团的股价在2018年6月经历了一波快速杀跌之后,最近两年都处于一个低迷的区间,在11-14元/股之间不停震荡。 虽然从业绩上来看,英特集团也不算太差。 2018年和2019年、今年一季度,英特集团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2.41%、60.99%和8.88%。 即便如此,也未能成功刺激公司股价回暖。 作为医疗企业,英特集团在这波疫情来临以后股价也没上涨,2月3日跟随大盘下跌更是直接跌停,几乎让人怀疑它是“伪医药股”。即便6连板后,英特集团股价也只有其2015年高点的一半。 所以,在深交所表示将重点监管的时候,有投资者半开玩笑表示,“还没解套呢,先等等,让英特再涨涨”。 英特集团就像是一个A股的小透明,覆盖英特集团的研报也是几乎没有,最新的都是2017年,可见机构对其兴趣也不大。 在股价暴涨前夕,英特集团还出现了人事巨变,目前总经理位置由副总经理代行,可见此次人事调动比较仓促。 7月22日公司公告,董事会近日收到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罗国良、财务总监谌明提交的书面辞职申请。 不过,对于其财务总监辞职,英特集团并未告知由谁来接管财务工作。 在股价暴涨期间,英特集团还交出了一份半年报。 英特集团2020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属净利润7500万元-8500万元,同比下降12.67%-22.95%。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英特集团解释称,主要系2019年同期平炼路房产拆迁导致净利润增加2388.41万元,否则是基本持平的。 这份半年报完全没好到能够推高股价的地步。 更大的可能,是炒作。 7月24日首板龙虎榜数据,华鑫上海分公司以及中金财富无锡清扬路两席位分别买入1142万、1205万;并在第二个交易日继续分别加仓1394万、1205万,均为当日买一、买二席位。 到了7月28日和7月30日,华鑫上海以及中金财富无锡清扬路又位列龙虎榜,分别合计卖出2730万和1740万。 不过,在这样的低买高卖、集中出货下,英特集团还能持续向上,也是因为陆续有新资金“接力”。 比如说在7月30日,华融证券上海浦东银城中路就买入了超过2000万。像极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我们再看英特集团本身的盘子,暴涨之前,流通市值不过20多亿,再搭上医药零售和疫苗冷链运输的大火概念,可不就容易变成炒作的对象吗。 总之,在这场盛宴之下,如果吃到了肉,别忘了紧盯主力的节奏,英特集团靠5万元订单撬动30亿市值,怎么看都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