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重要时刻 山东杀出!全国第一 只凭运气?!
中国经济像弹簧,不管怎么打压,都能重新站直了。
根据人民网报导,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
3.2%,肉眼看着不算高,但是要知道,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还是-6.8%,如今短短三个月,就由负转正;而且,二季度GDP预期增长只有2.9%,现在已是超预期增长了!
就在人们感慨中国经济韧性之时,有一个省,紧随国家脚步,也交出了二季度经济数据。
它就是山东!
根据中国新闻网报导,7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生产总值33025.8亿元。二季度经济增长4.6%,约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截止发稿,同为经济大省的广东、江苏暂未公布二季度数据。
“交卷”如此之快,又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对于经济复苏,真的自信。
山东 为何自信?
必须承认,二季度山东经济的亮眼表现,受益于天时地利。
网友经常调侃说,山东是块宝地:98年洪水,山东没事 ,07年雪灾,山东没事 ,08年大地震 ,山东没事 ,12年大雨,山东没事 ,13年H7N9,山东还是没事……
2020年,对于很多地区而言,是一季度抗疫,二季度抗洪。
长期降雨作为洪涝灾害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南部地区、长江流域。比起这些地方,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山东,鲜受洪涝灾害侵袭。
看下面这张图,2016-2018年中国洪涝灾害统计图,山东始终处于经济损失最小的梯队。
6月9日,洪涝灾害造成广西、贵州、广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1省(区、市)262.7万人次受灾,1300余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4亿元。
从6月8日起,福建、江西、广西、广东、贵州相继启动灾害响应,调配资金和人力抗洪。贵州下拨省级自然灾害补助资金;江西下拨救灾物资;湖南下拨生活救助资金;福建水口水电站12扇闸门全部开启泄洪……
而二季度的山东,涝灾压力较小,自然可以把全部精力、财力集中于复产复工。
当然,咱们也不能否认山东省自身对洪灾的治理能力。
根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截至9月20日,山东遭受洪涝灾害直接损失逾16亿,而2018年同期,洪涝造成经济损失仅为1.93亿元,几乎只是7年前的十分之一。
山东 经济实力最均衡大省
除了外界客观因素,山东复苏能力强大,与其自身经济特点密不可分。
什么特点?两个字:均衡。
此话怎讲?
1、三次产业,无懈可击
大家知道,二产是地方经济的承重墙。二产底子越厚,地方经济越有韧性。
山东工业强大,这是老生常谈了。
根据各省规上企业数据,截至2018年底,山东省企业数量为全国第4,主营业务收入全国第三。
看2020年山东上半年数据,可以看出,山东二三产,都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季度,二、三产降幅均大幅收窄。
山东省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393.0亿元,增长0.9%,由一季度的下降0.5%转为正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12675.8亿元,下降0.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17957.0亿元,下降0.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3个百分点。
再综合2018、2019年山东三次产业结构看,一直被人诟病“产业落后”的山东,正在有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转型。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经济发展至今,人们很容易忽视地方一产,即农业表现。
而山东恰好是经济大省里,一产最亮眼的省份。
根据地方统计局数据,2019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7.2∶39.8∶53.0。农业占百分之7,而同年广东省一产占百分之4,2018年江苏一产占百分之4.5。
这让山东在疫情爆发,食品安全与运输受到冲击时可以自救,同时支援全国其他城市。
还记得2月抗疫最难的时候吗?山东作为全国蔬菜第一大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22%,连续20年领跑全国),瓜果蔬菜那是一车车往湖北送。截至2月5日,运送了超过2300吨各类果蔬送!
而一产强大,也会促进推动经济复苏的“马车”之一——消费。因为一产可以使地方商品上中、下、游链条自给自足,对物价有很强的掌控力度。
2020年二季度,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2个百分点。
“农业稳定发展,对稳定居民消费价格起到硬支撑。”山东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张卫国如是说。
如此看来,山东产业结构相当全面、均衡,无懈可击。 2、全员富裕,经济不“瘸腿”
放眼全国城市格局,山东的经济疫情驱动模式,比较特殊。
现在是什么时代?——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时代。
2020年04月,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高度强调“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背景,山东省内济南、青岛联合驱动经济的模式一直为人诟病。
人们总说,山东是一个没有超级城市的经济大省。
是啊,截至目前,9所“国家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连一个山东城市都没有。
但是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向心力不够集中的另一面,是平衡。
聚焦山东单个城市,你会发现,山东境内竟然每个城市经济都不是泛泛之辈!
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整理的《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强榜》,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中,竟然有15个进入百强,上榜率高达93.75%,是全国拥有百强城市最多的省份!
2019年全年,即便被挤水分,山东仍有12个地级市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
反观其他地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上半年全省21个地级市,只有11个入围百强榜单,上榜率为52.4%;浙江省内杭州、宁波“两城独大”;往西更不用说,四川成都是“吸奶都”,湖北除了武汉一片经济塌陷……
照此看来,在外部冲击下,由双子星两个引擎联合驱动的山东省,没有经济明星城市,这个特点亦祸亦福。
3、国企强大,民企不甘示弱
山东国有企业规模之强大,也是公认的事情。
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中,国营经济占比较高的地方当然有优势,因为国企偏爱指数更高,政策保护更完善。
正是因此,山东民企的生存空间和实力屡遭质疑。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事实是,山东国营确实强大,但是民营并不差!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消息,截至2018年底,山东省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889.5万户,注册资本15.1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5%、26.5%,占市场主体的98.2%和71.9%!
而在工商联发布的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山东以61家位列第三,仅落后于浙江(92家)和江苏(83家),排名第三,甚至比广东省还多一家。是上海的4倍。
“(2020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成为山东稳增长优结构的一大亮点。”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教授如是说。
若要概括山东经济的“均衡性”,那便是:三次产业都很杰出;国营企业强大,名营企业也不差;省内双子星实力强劲,其他城市也不差。
以上,共同构成了山东经济复苏的韧带。
值得注意的是,一座城市的体量与前景,由硬实力——经济,和软实力——精神内核组成,两部分互相影响,渗透。
经济可以为提升城市精神层次赋能,反过来,精神内核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结构。
近年来,山东屡屡爆出“合村并居”、“冒名顶替”等负面新闻,种种不良现象均指向地方制度灵活性、开放性、包容性远远不够。
如果能够调整、扭转以上软肋,以经济基础打底,山东这个省,实力仍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