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大跌“元凶”竟是它?!这次麻烦了!
才风光了没多久,银行股又迅速“熄了火”。
2020年上半年,银行股基本在整个A股市场上处于垫底状态。
但是,进入到下半年画风突变,7月1日当天银行板块一扫上半年的阴霾,大涨1.83%。随后的几个交易日,银行板块保持上攻,成交量连续上涨,气势汹汹。
好景不长,7月15日(周三),除了苏州银行,整个银行板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最近一周,银行板块的走向都非常“扎心”,跌幅超过百分之五。
投资者不由得呐喊:银行股,还是当初的那个银行股啊!
银行:A股的老大难!
在泱泱A股中,银行股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分红高、估值低,但就是不能让股民赚钱。
究其根本,是因为银行本身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打个比方,20X8年经济特别繁荣,银行的利润很好,资产规模和质量都不错。但是到了20X9年,整个经济开始下行了,这个时候,银行实际就承担了很大的责任,需要把大量的钱放出去拉动经济。
放出去能不能收回来?能收回多少?
所以,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出现坏账的概率就会大幅度提升。
在投资界有一句话,“只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要是连所投资公司到底有多少钱都算不清楚,那干脆就别买他们家的股票了。所以,整个银行板块出现跌破净资产或者估值很低的现象,都是一种常态。
投资银行股,并非一无是处。
因为赚钱赚得多,银行的现金分红往往比较慷慨。比如工商银行基本每年都会现金分红,2019年度分红的收益率超过了5%。
为什么大部分散户还是不愿意买银行股?
股票之所以能吸引投资,就是投资者想靠短期内的波动获利。
散户大多数还是比较喜欢做短线,而做短线想要赚钱,只有靠股价上涨。可银行股除了在特定时间里,其他大多时候基本都是在震荡,做短线想要赚钱实在不易。
就算是喜欢做长线的,显然也不会满足于每年5%的收益率。
雪上加霜!1.5万亿重担袭来!
雪上加霜的,是最近政策对银行放出的利空信号。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让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其中有一条就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
银行当然是提供信贷支持的重要主体。
正如上文所说,作为银行,如果因此放宽了信贷的门槛,不良资产就会是一道暗雷。
2020年一季度,银行大多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银行的业绩体现有一定的滞后性,一季度业绩来自于前一年的努力和幸运,并非一季度自身。
由此延展,不良风险的暴露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未来银行的利润增速会受到考验。
同时,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质量不断下降。2020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2.1%的历史较低水平。
这对银行的盈利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也有人认为,让利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有限。
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银行业净利润为2万亿元,因此1.5万亿元让利应不是指净利,可能为营业收入,或是非银机构的费用等;
另一方面,央行可能会适时通过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合理补充资本金等方式为银行解压。
所以,1.5万亿的重担,并不会全落到银行的头上。
强制降低分红 利空信号频现?!
也许是1.5万亿还不够“狠”,银保监会又提出,应该适当减少银行的分红,近期更有部分银行接到了监管的窗口指导,拟控制上半年的利润增速,增幅尽量不超过两位数。
据券商中国报道,7月初以来,银监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建议适当控制上半年利润增速。
“没有文件送达,而是以口头通知形式提出,大意是上半年利润不要太多反映,增幅尽量不超过两位数,应该多计提拨备,把家底夯实,不良应核尽核。”一位地方上市银行高管透露。
业内认为,这与银保监会在7月11日表态“督促银行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做实利润、用好利润”相契合。
对股民来说,最简单粗暴的解释是:银行的利润要受到“打压”,短期内,可能连5%的分红可能都没有了!
在减少分红的同时,本来应该通过提升股票价格作为补偿。但是,如果分红减少,股票价格也因利润增长缓慢受压,那么银行股的投资价值也会受到冲击。
从近期银行股的接连下跌表现,也可以体现出市场的担忧。
步入7月,股市艰难摆脱熊市,银行股只是出现了两天的大涨行情,随即出现了接连下跌,部分银行股甚至把7月初的涨幅回吐,几乎可以说得上是“白来了这牛市一回”。
需要注意的是,对利润和分红的限制看似“打压”,实则是为了缓和未来的风险释放。
在监管看来,一方面是希望银行做实资产质量,加大拨备计提,特别是考虑到疫情的后续影响,希望银行提前做好准备。
放大信贷,就需要作出提前准备,比如说提高坏账拨备率,这势必会影响当期的利润水平。
比起大起大落,平滑利润或许才是上策。而这则监管也意在于此。
另外一方面,实体经济仍在恢复增长,加上金融系统大规模让利的背景下,银行利润过高“不合情理”。
可以说,虽然银行纷纷选择上市,但其受到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太过深远,实则很难等来资本市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