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隔离50天后 他竟成了最强逆行者!
这个春节,没有走亲访友,没有吃喝玩乐,就算复工了,也是在家办公,虽然差点闷出病来,但是不得不承认,真的很省钱。
但是网约车行业可就惨了。
大街上人都没了,谁还要打车啊?
从数据来看,更扎心了。
滴滴春节期间的日活较去年春节下降59.7%,春节期间网约车市场规模总体下滑50%-80%。
有不少司机更是表示,订单量锐减,最高的同比减少了80%,再减去平台扣点,有时候一天辛辛苦苦跑下来,就赚几十块钱。
不光是滴滴,其他平台也不好过。
首汽约车平台每日订单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50%以上,曹操出行平台日均订单减少85%以上,T3出行的订单则下滑约六七成。
比起如今的惨淡,网约车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那段时间财大气粗的滴滴可谓挥金如土,也奠定了今天的行业格局。
几百亿美金 “烧”出一个独角兽!
当年滴滴还很年轻,如初升的朝阳般火热。
2014年刚成立的滴滴与快的爆发了第一次“补贴大战”,滴滴当时拿了7亿美金,是全球私募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拿着投资人的钱,滴滴可以疯狂烧钱了。
怎么个烧法?给用户发红包!让用户“薅羊毛”。
“薅羊毛”背后是烧钱和补贴,滴滴没有上市,就已经融资了几百亿美金,比当年BAT所有的融资额加起来还多,而之所以滴滴能与资本共舞,融到这么多钱,背后是遵循商业逻辑的。
当时最早做出行的不是滴滴,而是易到,大家现在可能都没听过,因为其创始人一直旁观“补贴大战”,认为“烧钱”是不可持续的。
滴滴靠着疯狂的补贴,很快实现了订单量超百倍的增长,在那一瞬间,易到已经出局了。
为什么当年能出现烧钱的打法?
因为当时中国私募机构进入到了一个“快速成长期”,就是市场上钱极度丰富,资本不会躺着,用一句经典的话“资本永不眠”,资本会不断寻找增值的方向。
后来人们对当时创业打法取名叫“闪电扩张”,是不是想到了二战时期的闪电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核心就是速度快,快速制造出优势,然后资源就会向你靠拢,出其不意地在竞争对手做出反应前打倒他们。
当时的环境下,整个行业追求的就是速度,速度就是一切,一个赛道上只要出现一个“疯子”,所有人都必须变成疯子。
滴滴和快的砸出了数亿巨资补贴,也砸出了一大片处女地,成功培养了用户手机打车的习惯。
年用户可谓幸福满满,打车积极性很高,用一次赚一次,公司拿着投资人的钱免费请你坐车,和瑞幸免费请你喝咖啡,外卖软件请你吃饭一样,羊毛薅得不亦乐乎,而公司看到的是用户量、订单量刷刷刷地涨,投资人看到:哇,我的公司几何倍数增长,估值又创新高。
这种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的光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终于在2015年情人节那天,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了。
两家公司谁也没干掉谁,资本渴望的垄断局面迟迟没出现,于是资本主导了这场合并,把“疯子”变成一家人。
当然还有那时没有退出的Uber。
总之,Uber最终选择离开,滴滴终于一统市场。
从这时开始,资本没有理由再给你更多钱去烧,滴滴要开始还债了。
滴滴补贴越来越少,订单分发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抢单变为派单。
即便一些司机不干了,滴滴仍然可以用效率来抗衡局部流失,即便用户流失、使用频次下降,但用户习惯已经形成了。
此后,滴滴的野心早不局限在网约车市场了。2018年宣布洪流联盟战略,宣布开放网约车、分时租赁、定制车、智能驾驶和后市场服务业务。
最开始,网约车许多都是原本自己有车的人利用闲置时间赚点外快,但是后来,随着各个平台的成熟,网约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