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股市分析]大希望来临! A股最“扛揍”板块之一 2020即将逆势大涨?!
A股是个小姑娘,谁也猜不透它在想什么。开市前一天,市场上讨论的不是涨跌,而是会跌多少。许多人说会跌,但是不会跌的那么多,毕竟有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等护体,本着爱国护盘心理,跌了应该不超过6点。
结果第一天上证综指报2734.66点,跌8.13%;深证成指报9798.10点,跌8.27%。整个市场,股价上涨有146家,下跌3614家,不少板块几乎全部跌停,全军覆没。
可以说,多数是出于恐慌心理,错杀不少。而唯一飘红的是和疫情息息相关的医药板块。
现在,不少企业停工停产,饭店旅行店亏损连连,中小企业叫苦连天。但是有一类企业,大年三十就把人叫到岗位上,24小时轮班作业。有一种店不仅不关门,还被强制开业,部分商品销量翻了10多倍。
即使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是哪个行业了。疫情爆发,最需要的无疑是医疗资源的供给。大年三十,不放假,医疗器械生产公司满负荷运转。而终端的医药商业迎来最大契机。
医药商业受政策影响大零售商业模式面临调整
医药商业其实一度深陷沼泽,主要受到两票制、医保控费等政策影响,政策面压低药价,导致行业不景气。
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这里先解释下两票制和医保控费。什么是两票制?“票”是指发票,药品从药厂出来卖到经销商开一次票,经销商再卖到医院再开一次票,这叫两票,但以前流通环节很多,七票、八票,层层加价,导致药品价格虚高,因此两票制的作用是为了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再来解释医保控费。医保本质上是保险,控制医保费用不合理增长,减少医保资金浪费,防止出现医保基金穿底现象。但影响就是医疗机构必须控制成本,业务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医药商业增速呈现下滑趋势,在2017年的时候就跌破两位数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速在2018年也跌至了3.4%。
这样看医药商业是在走下坡路,但在去年情况发生转变。
政策负面影响主要在于批发企业应收账款扩大,同时药品降价使得整个行业毛利率下降;但也有正面的影响,医保基金预付款、院外市场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都是利好。
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终端公立医院仍然处于强势地位,因此,批发业务获利空间并不大,医药批发商作为中间商,在行业中主要承担物流配送业务,议价能力较弱。在产业链中担任“垫款者”角色,经营性现金流往往不容乐观。
零售药店的情况相对好很多,具有“低频率高毛利”的特征。并且得益于本次武汉肺炎疫情,药店的日均客流量肯定有所爆发,不管是购买口罩医疗器械,还有一些药品等,均对药店有直接利好。
我国零售药店形式多样,与一般零售百货行业相比,呈现出消费频次低、产品毛利率高的特征。
零售药店日均客流量100人左右,远低于便利店和购物超市,但毛利率可以达到40%,低的话也可以维持25%左右,高于便利店、商超等零售业态20%左右的毛利率。
受“采集药品”政策影响,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对医药零售的冲击不小。
“集采药品”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集中招标采购而来的药品。国家统一组织集中招标采购,在招标时明确采购量,低价者中标,从而降低采购药品价格。同时,还减去了一款药品从生产到进入流通中间的复杂环节,使得最终药品到患者手中的价格大幅下降。
当然也不是所有药品都会大幅下降,只有国家采购的药品价格才会下降。2019年9月采购25个品种,区域扩大到25省区,未来预计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
短期看,毕竟采购降价品种有限,那些未中标厂家将转战零售市场,因此零售行业短期增长稳健。
长期看,如果降价品种持续扩大,将对零售行业带来压力,影响到药店的毛利率,但药店的客流量又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并且毛利下降的话也影响药店开展打折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
因此集采扩面会对冲击零售药店低频高毛的商业模式。在产品结构上,中国零售药店以药品为主,占比达到70%~80%,其中化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大致占比为40%、25%、10%,这也使得药店毛利率容易受到药品降价影响,消费者购药频率本身又是难以改变的。
为抵御药品降价影响,比较直接的提升食品保健品和“药妆”等高毛利产品占比。
此外,零售本质是“商品+服务”,零售药店离不开客流量、客单价和回购率这三个指标,要提升这些指标,药店需要转向提高服务,不仅为患者提供购药这一基本服务,还可以提供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专业内容,更加注重消费者的购药体验。
目前,网上各种医疗物资的成交量高的惊人。1月20日到21日两天,淘宝口罩2天销量8000万只,加上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这个数字还有所突破。2月1日,各大电商网站的双黄连口服液在一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线上药店的库存瞬间清零。
这里,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占到了大头,2018年公立医院终端占到67.4%,药店占到22.9%,公立基层医疗仅占到9.7%。2018年零售药店终端的份额占比相比2011年有所下降,存量市场基本已成定局。
因此,药房收入受到两头挤压,医药零售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幅放缓。加上药店越来越多压价竞争越来越厉害,药店往连锁店方向发展,试图扩大规模,提高市占率,获得对药品的议价能力。根据智研咨询,到2017年11月,药品零售连锁率已达到 50.5%。不少药店开始进行扩张与并购,竞争异常的激烈。
然而,新零售这条赛道,还是全新的开始。2012年医药电商销售规模133亿元,2016年,医药电商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成型,电商平台知名的阿里健康大药房、京东大药房以及部分线下药店的线上网店,京东有自己的物流配送药品。还有部分B2B模式的电商,例如益药购、九州通网、我的医药网等等。网上药店数量达到678家。到2017年医药电商销售规模达到1211亿元,甚至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也开启了送药业务。
这也就发生了疫情第一时间,所有的电商平台,板蓝根、感冒药和口罩等用品被抢购一空的现状。从实体药店发展到线上药店,获取增量收入,势在必行。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落实“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政策,鼓励有条件企业共同参与处方流转、药品配送,并与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信息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药品供应和药事服务。
医药电商发展虽然迅速,但是仍然有受阻的地方,药品网购占比低于10%,未来继续拓展的空间依旧广阔,这也是医药零售寻求增量的重要渠道。
这些电商的发展和新零售差距依然较远。新零售想要解决人、货、场景的问题,提升效率,但医药行业的场景很难在线上实现线下的体验和诊断,技术和高昂的配送成本也让医药行业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决定。
而医药分开,疫情带来的大健康管理,以及未来可能会实现的医保使用场景的扩展,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医药零售行业在新赛道作出创新改变。
第一,医药分开,处方外流。处方药由于相关规定,一些药品只能在医院买到,医药收入对医院来说较为可观,医药改革提倡“医药分开”,这样的话,药房授权销售药品范围扩大,网店提供处方药的购买。比如广东省发布《关于推动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做好慢性病用药供应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在推进医药分开,处方外流,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落实“网订店取”“网订店送”,从问诊到拿药,建立“一站式”药品供应和药事服务。
第二,本次疫情刺激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带动相关医药产品销量增长。防御大于治疗,从“治疗”战线前置到“预防”战线,是这次全体社会成员得到的共同教训。隔断传染源,预防大于治疗,经济发展,工作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需求在增加,不少。在时间紧张,生活繁忙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有病才去医院,无病自己拿药吃,但是这些人仍然有从“治病”到“防控”更多的人可以选择在线与医生沟通交流,足不出户完成健康问诊,付费购药。
第三,医保卡使用场景的扩展。目前线下药房能够维持良好优势,是因为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刷医保卡,这是线上药房不具备的。如果未来能够扩展医保使用场景,线上购买药品能够使用医保卡支付,足不出户买药,还能享受医保福利,势必刺激线上药店产品成交量。
总结:这次疫情中最“扛揍”的恐怕就是医药股了,得以窥见求生欲之强烈。在看过领导的花式表演后,也吸取了教训。保持健康,抵御疾病,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防御意识,多多购买防护用具,祝大家吃好喝好,身体棒棒,才有机会迎接未来的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