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过度自信行为如何分析?
一、过度自信行为的分析
(1)个体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表现为:归因偏差即很容易将股市投资的成功归于自己的正确判断,而把失败归因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在归因偏差的引导下,投资者坚信他们掌握了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所以经常在不确定的未来价格情况下出现非理性的投资,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自己过度自信心理。另外,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会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导致大量盲目交易。具体表现为“换手率”。同时个体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使其容易低估风险,倾向于持有高风险资产组合。
(2)公司管理层过度自信行为分析。过度自信心理在公司管理层中更具有普遍性,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管理层非理性行为的普遍性。管理者非理性是高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倾向。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表现在投资决策中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对证券有认识上的偏差,一般会认为有效的市场低估了企业的风险证券,会偏爱企业内部资金使得投资不足;在投资预算中,过度自信使他们坚信高的投资回报,投资时又会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和产生的现金流,容易投资一些净现金流为负的项目,出现过度投资。管理层这种过度自信的直接后果就是损害股东利益。
(3)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价格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国股市中,可以从机构投资者的心理偏好中看出“金融市场异常现象”的一些原因。因为在中国股票市场这样一个不成熟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比较突出和显著。同时,也存在“归因偏差”。当股票价格处于上涨阶段时,机构投资者会把持有股票的账面收益率的增加归结为投资决策的正确,偏好过度自信的心理;当股票价格处于下跌阶段时,机构投资者又过分相信自己掌握的信息,低估股价进一步下跌的信息的精确性,往往在股票市场反弹时抛售。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过度自信心理在其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股票市场会出现用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暴涨暴跌、高换手率等。
二、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过度自信对交易量的影响。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市场中的交易量会增大。投资者买进的股票表现差于卖出的股票,这些投资者交易过多,由于交易成本的原因,过多的交易损害了其收益,其解释是投资者是过度自信的,过度评价了其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并错误地解释了这些信号,才导致了差的决策。
(2)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在理性市场中,只有当新的信息出来时,价格才会有变动。但是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在市.场中是如何散布的。如果少量信息被大量投资者获得,或者公开披露的信息被许多投资者做了不同的解释,过度自信会使这些信息被过度估计,导致价格偏离资产真实价值,这时过度自信损害了市场效率。
(3)过度自信对波动性的影响。过度自信的价格接受者会过度估计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会导致总的信号被过度估计,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由于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扭曲了价格的影响,使市场波动增加。过度自信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特征交易者的数量、财富、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
(4)过度自信对投资者期望效用的影响。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其资产组合并没有完全分散化,集中的资产组合会降低其期望效用。如果信息是有成本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花费更大的成本去成为知情者,同时进行更频繁的交易,由于交易费用的原因,过多的交易会降低其净收益。
过度自信的决策行为对个体投资者、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的都有很大影响,并且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鉴于此,对于个体投资者应该重视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对股市的影响,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促使他们的投资理念日趋理性。对于公司管理层,应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合理化的制度来约束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行为,进而减少股东的损失。对于机构投资者,更多的是强化政府监管,完善股市相关制度,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来减弱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好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