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嫌疑犯:华尔街
这里的华尔街指的是投资银行、经纪公司、共同基金,以及最近刚刚兴起、超级富裕而且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对冲基金。
投资银行
由于内在的利益冲突,所以投资银行/经纪公司虚假宜传的问题较为突出。
简而言之,这些公司向他们的大客户提供承销股票和债券的业务,此外还向他们的中小客户提供经纪服务。显然他们还从事很多其他的活动,如向富商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提供并购的建议,从事证券分析和研究等。最近很多投资银行购买次级贷款,然后将它们证券化后再转销给机构投资者。当然他们犯了致命的错误,现在次贷危机把他们拖垮了。当然这是另外一码事。
证券承销部门和经纪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我们也不能因为存在利益冲突就诋毁他们。承销商以一定的价格从公司发行人那里购买股票,然后通过自己或其他的零售经纪商转销出去。投资银行家和公司客户之间有着潜在的利益冲突;此外公司还要承担推销合理的投资产品的责任,这其中也存在利害冲突。
在很多情况下,证券承销商向零售客户推销大量的股票,这样才能保证卖出所有股票并取悦公司客户。此外在调研报告中,投资银行也许高估发行股票的价值,这样股票才能拥有较高的市值。
在最近的信贷危机期间,瑞银集团(UBSInvestmentBank)成为被告,因为它在担任拍卖利率优先股(auction-ratepreferredStock,ARPS)承销商以及拍卖经理期间欺骗投资者。ARPS是由政府、基金和其他机构发行的,然后其他公司和富裕的个人投资者购买股票作为短期货币市场工具;以后每隔7周就根据拍卖时确定的利率进行展期。当2007年8月信贷市场繁荣时,公司开始销售他们的ARPS,此时瑞银集团要么寻找新的买家,要么自己囤积这些证券。控方认为,在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后,瑞银集团偷偷地将证券卖给了不知情的公共投资者,并宜称这些证券是极其安全的现金等价物。
瑞银集团还对行情看涨的股票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经济和市场行情能否使人们抱有乐观的态度,它都能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释放积极的信号,增强公众的信心。
即使这些公司毫无迟疑地促使公众看好市场,但是如果他们明知行情看跌,却拒不知会他们的客户,那么就会坑害投资者。我始终坚信,华尔街应该接受更多的批评,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当商界人士都看到网络虚拟泡沫即将破裂,却仍未阻止投资者购买网络公司股票。
此外,如果这些公司在市场上营造乐观的气氛,就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理解不同类型股票及其与债券之间的风险。
人们将增长股的收益用于再投资,从而保证增长股持续上涨,最终增加股票的价值。在我看来,增长股的投机性大于单纯派发红利的股票。当然这是极端个例,但如果安然公司的分红政策迫使他们证实收益是实际存在的,那么它就不会土崩瓦解了。
债券的安全性高于股票,这是不言自明的。由于债权人握有法定契约,所以当公司破产时,他们很容易取回投资资本;如果投资者希望赎回自己的资金,那么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华尔街已经假定,公众相信股票的长期资本收益与债券利息一样可靠,而且收益更加丰厚。
最为常见的个人投资计划的计算公式是:用100减去你的年龄,所得的结果就是股票在你的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例,剩余的部分就是债券。如果你是20岁,那么股票占80%,债券占20%。当你到70岁时,股票占30%,债券占70%。如果你认可这种方法,那很不错。你假设股票行情一直看涨,股票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的关系很合理;当你准备抛售股票时,市场恰好蓄势待发;而当你抛售股票后,那么就可以购买债券,因为债券的收益足以让你提前退休。
我现在还不想提前退休。如前所示,从2000年开始按名义价值计算的股价已经缩水42%,而债券的抛售价格虚高,但是收益却很低,这样看来泡沫很快就要破裂了。
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基本工作,也是他们的存在理由——就是销售股票并取悦他们的客户。请记住这一点,并相应地看低他们公开预测的价值。
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基本工作,也是他们的存在理由——就是销售股票并取悦他们的客户。请记住这一点,并相应地看低他们公开预测的价值。
共同基金
积极管理型共同基金(相对于指数型基金)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自已的季度业绩优于竞争对手,它主要包括开放式基金和交易型开放式基金。
于是我们就能够时时关注他们的交易行为,当然这样就无法使用耐心和规范这样的传统标尺影响其行为。他们的表现落后于长期市场的表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收费较高;短期交易的特征、以及投资组合局限于市值较大的股票迫使他们购买价格虚高的股票,就带有投机的味道。
只要基金的季度业绩具有竞争力,他们就会销售股票,他们有关市场和经济的言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你要记住:他们的议事日程与你的议事日程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你需要的是长期业绩,而他们展开短期竞争,以期获得短期收益。
你要记住:他们的议事日程与你的议事日程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你需要的是长期业绩,而他们展开短期竞争,以期获得短期收益。
对冲基金
除非你非常有钱,否则你不会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这些基金试图通过含糊的策略获得相关的投资资质,以便扩大自己的市场。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基金中的基金(FundofFund,F0F),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基金作为对冲基金的控股方,但是它的股东不能从对冲基金那里获取任何资产和收入。
尽管如此,对冲基金也有严格的资产要求,很多都是不成文的,也不像其他基金那样有披露的要求。之所以要讨论对冲基金,是因为它们是新型的金融基金,挖制几万亿美元,在一些丑闻和公司破产的案例中人们已经发现它们的影子;无论情况好坏,反正它们肯定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你需要了解的是,尽管很多对冲基金有着良好的管理制度,充分使用它们的专业技能、金融渠道进行合理的运作,但是很多其他对冲基金使投资者的资金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这是投资者所不愿看到的;杠杆借贷进一步加大了风险,但是对冲基金经理能够置身其外,获取20%的利润,无需对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换句话说,对冲基金经理下了一场风险很大、时间很长的赌注,在这期间他能够赚取20%的利润;如果失败,投资者丧失了大多数甚至全部资本,那么经理无需返回任何额外的费用。借助事后认识我们发现,投资者根本无需支付此项费用。
此外,基金经理还有更大的赌博动机,那就是根据附带权益所支付的绩效费,它的含义是在不动用自身资本的情况下所获取的额外股权。绩效费是纳税收人,因为它类似于资本收益,并不是普通收益——事实的确如此。这不仅意味着对冲基金经理赚取的绩效费所需要缴纳的所得税低于管理费,而且还意味着他们逃避了联邦社会保险税。如果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并且兑现自己的诺言,取消社会保险税的收益上限,那么这就是另外一笔更大的横财。当时附带权益的纳税问题是-个烫手山芋,但是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大量的政治捐款使得这个法律漏洞得以继续维系下去。
最后的结果是,由于存在很多原因,所以对冲基金经理有着冒险的巨大动机,通过杠杆作用在相同的市场下同样的赌注,这就意味着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但是经理却能独善其身。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Steam)的对冲基金部门利用次级贷款承担抵押债务,而在其他对冲基金崩溃的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相同的运作。有趣的是,现在政府开始起诉两位基金经理,认为他们误导了投资者。最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基金的名称是“高等级结构信贷基金”(High-GradeStructuredCreditStrategiesFund)和“高等级结构信贷加强基金”(High-GradeStructuredCreditStrategiesEnhancedLeverageFund),而且证券的结构和杠杆作用都依赖次级贷款的支撑;对此,这些基金应该释放出足够的预警信息。所以当这些自认为精明的投资者愚蠢地投资对冲基金时,他们将付出相应的代价。请记住,在房地产泡沫破裂,而且次级贷款领域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对冲基金应运而生。在我看来,贝尔斯登按常理出牌,而投资者非常情愿为失败下赌注。
当然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政府汇编经济统计数据的目的就是为了揭开基金经理的丑恶嘴脸,那么政府就能够起诉任何误导投资者的人。
现在对冲基金逐渐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没人知道他们还有多少未知的爆料;但是如果不考虑对冲基金这一因素,任何经济复苏的预测都是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