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关键任务,国家创新战略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是产业政策利好频出,资本市场也张开了拥抱“新经济”的怀抱。近期,证监会、交易所对支持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上市就频频发声。如今,“独角兽”已经成为A股一面旗帜,也出现炒作现象,部分上市公司被披上“独角兽”的概念之后,股价连拉涨停,年初以来“独角兽概念指数”上涨了16.83%,同期沪深300下跌6.22%,上证综指下跌7.69%,创业板指下跌3.65%(数据截止到6月11日)。
独角兽概念由美国风投人士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标准是成立不到10年、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有风险投资的初创企业。
但这个标准对二级市场而言意义不大。我们认为二级市场的独角兽投资,不能止于追逐的独角兽概念,需要清楚的意识到“独角兽”并非一劳永逸,大而不倒,未来可能面临很多的风险。同样作为全球样板的纳斯达克虽然吸引了大量“独角兽”上市,但那里同时也是不少新兴企业的“墓地”,每年都有不少企业在竞争中失败而最终退市。
因此唯估值论的独角兽概念并不适用于二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的独角兽区别于一级市场在于:
1、二级市场的独角兽在行业中的翘楚地位或者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不再是资本堆积的结果,而是有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还具备持续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能力。
2、二级市场的独角兽是已经经过时间的考验。即使价格短期有所波动,但是并不改变长期向上的趋势。二级市场上不乏一些真正的独角兽,他们可能超过10年、20年,但是长期能持续为投资者带来10倍、20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
3、二级市场的独角兽是真正的经过大浪淘沙。在快速的技术迭代的时代,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模式创新等,长期站在行业潮头的价值成长股。
4、二级市场的独角兽不一定来自于热门新兴行业,可能存在于冷门行业。据亚马逊子公司Alexa2017年针对美国和全球197个独角兽投资的调查报告,25%的独角兽来自于电商,20%来自互联网和服务业,10%来自于金融技术。为什么这些行业容易出独角兽?因为他们天然亲近主流人群,容易被引爆——超大市场带来业绩想象空间,也方便制造舆论推升估值。
而在冷门行业,即便有“破坏性的技术性颠覆”,也难以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独角兽。
但实际上,冷门行业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公司,他们可能成立超过10年,可能也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能抓住历久弥新、脱颖而出,从而成为“独角兽”。
所以,对于二级市场投资,最终要看的是企业产生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利润,因此要经过严密的研究,仔细甄选真正的独角兽,挖掘已经经过时间考验能够穿越牛熊,持续具有强竞争力的真正优质股。长期稳定的收益是要赚取企业成长的钱,而不是概念风口上短期估值上涨的钱。
哪些行业容易出独角兽?一看市场潜在规模MPS(Market Potential Size) ,对于任何行业和企业来讲,市场容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市场容量决定了企业的天花板价值。二看国际产业技术地位ITG (International Tecnology Grade),即产业技术与国际高精尖技术最为接近,或者是在技术产业链条上互补性最强的行业,比如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三看行业集中度,当行业从低集中竞争型(20%≤CR8<40%)向寡占型(CR8≥40%)转化时,必然诞生独角兽企业。从2010到2016年,这样的行业已经从12个减少到3个,分别是电气设备、传媒和医药生物。比如创新药和仿制药领域的龙头企业,随着一致性评价政策推出,以及医疗机构改革下新药审批加速,行业集中度正在迅速提升。
找到这些独角兽企业,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需要有全行业覆盖的能力、外出勤快调研的态度,以便对标的进行了长期跟踪和反复验证,对于这些公司的业绩和确定性都非常有信心,即便短期有波动震荡,但是用中长期的维度和视角来看,这类公司都有极高的概率成为真正的“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