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线理论告诉我们,在股价一天的波动中以收盘价为最重要。它反映了多空双方搏杀一天最后的结果,是各项技术指标的重要参数。但是,对上市首日的一只新股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开盘价”,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倒溯上去,从新股的集合竞价说起。
1,集合竞价的实质。
集合竞价出来的第一笔,是一只新股的“亮相”,在它这个亮相登台之前,却有一场不为人知的殊死搏斗。虽不见刀光剑影,却真的是短兵相接、你死我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主力机构争夺新股开盘定价的“话语权”。这是一场时间只有短短10分钟(9:15-9:25),但却毫不留情的多空殊死搏斗,全天的博弈就从这无声的厮杀开始。
2,集合竞价是对主力机构实力的一个检阅。
在这场争斗里,资金雄厚的一方,手握有更多一些原始筹码的一方,若是想“做”这只新股,又假定是他打赢了这场战斗,那他就可能会把这只新股的开盘价定位很低。他怎么可能在上市第一天就把这只股票未来可能的"上涨空间”都给吃掉了呢?他一定会用上吃奶的力气,把这只股票的开盘价砸低,以便能在二级市场上争取到更多的上涨空间。
反过来说,一个不想试某只新股而手里又握有许多筹码的利益集团,他总希望在上市的第一天把股价抬得更高一些,以便能卖个好价钱。他自然也会在集合竞价时绞尽脑汁(通常采用对敲),拼命往高处去拉抬股价。具有代表性的前者如中国远洋:二级市场上市后“向上”做,33个交易日以后就涨升200%.
而在集合竞价时段,股价从16.16元一直打压到15元(在允许撤单的前5分钟内),而上市后向下做的中国石油,在集合竞价中股价从46元开始一直拉抬到5.6元开盘。这两个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对于中国石油2008年4月22日最低的15.35元来说,48.60元需要涨200%才能达到。
而那个48. 60元就是在上市首日集合竞价的10分钟里被“空军司令”给吊到天上去的。这足以说明:新股的开盘价确定在一个怎样的价位在沪深两市通常都不是随机的。它恰恰是主力苦心孤诣精心策划于先,又凭借自己实力,殊死较量在后的一场拼搏。换句话说:开盘价完全是对不同主力机构的实力通江一场短暂的检阅之后,得出的一个结果而已。
3,抬高集合竞价者通常是要断送这只新股的空头。
这就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集合竞价时段,一步步推高股价的“多头力量”,恰恰是要把筹码抛出的“空军”部队。反之,竭力打压股价的“空头力量”,不论它的主观愿望是什么,客观上却在起着有利于股票“向上做”的多头作用。
以拓邦电子来说:这是一只流通盘1808万股的小盘股,其上市首日每股收益仅1分钱,股价从开盘价向上竟涨升了81%.第2天起连续5个跌停板,被彻底断送。而它在首日集合竞价中,股价竟被人从36元拉抬到71元,振幅近100%.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就明白了:把股价在上市第一天推到“山顶”上去的力量无疑是要断送这只股票的力量。而这“假做多真做空”力量的“集结号”,在集合竞价的10分钟里就已吹响了!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这样的结论是与当前很多人的惯性思维相悖的。我们一般总认为集合竞价时步步抬高股价的一定是做多的一方嘛!其实正好相反。当我们得出这样重要结论的同时,要强调的一个前提是:股价已经是处在一个合理估值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超越合理的估值,这个竞价打压的动作便会平和得多甚至缺失。
4,面对一只新股,拉抬股价容易,打压股价难。
对于上市首日的新股来说,究竟是向上拉抬股价向上拓展空间容易些,还是向下打压股价相对容易些呢?答案是:“拉抬容易,打压难。”这么说显然很多人不理解。谁都知道股市常识:“涨难跌易。”你怎么净说反话呢?笔者这样说凭据是什么?哪个做盘的主力没有钱?没有雄厚的资金能做盘吗?但对上市第一天的一只新股却不能靠钱来说事。由于是新股,筹码相对集中在中签的股民手里,主力也未必有多少原始筹码。这样,主力要向下去打压股价开拓空司,就必须耗费他手里宝贵的原始筹码--用钱是难以把股价买下来的。
由于没有做空机制,只能越买越高。又因为,假设他下一步想做这只股票,安发行价买进的原始筹码应该是宝贝,他是不情愿卖掉的。但现在向下方玉低股价又是做盘的战术需要,他只得忍痛割“码”。而由于上市首日,他手里的筹码也有限,只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除了借助外在的空方卖力(如超级主力),主力在关键的价位和关键的时刻,把这一部分宝贵的筹码“砸”出,只求事半功倍。那么,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新股的开盘亮相了。所以,做多的主力机构必定要决胜此役。多空任何一方,都不会听任异己的力量去左右开盘价,因为那将意味着另一方的成败与生死。
由以上我们得出结论:上市新股的开盘价,最为重要。理由就是,它实际上已经是集合竞价这场博弈的一个结果了。这个结果的实质是该新股在激烈竞价的10分钟内,多空双方对新股的开盘价谁持有话语权?这注定是一场谁也无法让步的恶斗。换句话说,看上去是一天搏杀初始的“新股开盘价”,其实是多空双方在集合竞价时段交战之后的一个“收盘价”。这个收盘价却是以“开盘价”来表现了。这是通常我们不去认真考量的一个悖谬于常理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