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个寓言故事:个人想做一把椅子,就到树林之中砍了棵树,并且将它锯成木板。这个人锯树的时候,将树干的一头搭在树墩上, 自己骑在树干上,并且向锯开树的缝隙插楔子,然后再锯,过一会再将楔子拔出来,往新的地方插。
正好他的动作被一只猴子发现了,心想:原来伐木是这样的简单。这个人非常卖力,很快就累了,躺下打盹儿时,猴子就从树上下来,也骑到树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锯起来非常好玩,但是,当猴子把楔子拔出来的时候,树又恢复合拢,把它的尾巴夹住了。猴子疼得受不了而大叫,它极力挣扎,结果把人吵醒了,最后让人抓了起来。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模仿别人之前,先要考虑自身的条件。模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进行,总是一股脑儿照抄别人的经验,完全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如同猴子的那条尾巴, 不小心就会被树夹住。所以说,模仿虽然是一种办法,但也不能照本宣科,还要在模仿中学会变通和创新。关于这一点,温州人深谙此道者众多。
温州商人如何做到在模仿中创新?
温州人最善于模仿,但是从来不生搬硬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措施,就是变通、创新。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各方面要求非常的高,大企业公司会设立专门的研发创新部门,引领行业的前进方向。但对于小企业来讲,并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实力。于是,像温州这样集合多家小企业的地区就展开了模仿创新,也就是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变革。这种创新就如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减少了创新巨大的成本。
温州苍南县的顺发塑料厂是中国生产彩色塑料袋最多的企业,固定资产近干万,拥有3条国际特大的编织袋生产线。这个企业的壮大发展与一个朴素的创意是分不开的。工厂负责人察福集与其他的温州人的经历相似,也是购销员出身。
在生产初期,他所生产的塑料袋也是白色的, 条编织袋的利润只有3分钱。察老板因为受购销员的启发, 于是就有了生产彩色塑料袋的想法。
因为当时的塑料袋主要用于饲料的包装,而饲料的种类非常的多,猪、牛、羊、鸡、鸭、鹅的饲料都有不同的配方。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上面的文字以及标志,但这样的标志,让一些不识字的农民养殖户非常着急。而且,因为标志不是很明显,假如是将所有的饲料放在一起,也非常占地方。
祭老板等人的创新就是以色彩用作标志,并没有将文字废弃掉,而是红色的装猪饲料,绿色的装鸡饲料,黄色的装鸭饲料 …这样就很容易识别了。不识字的农民能够识别颜色,用色彩做标志给农民解决了麻烦。
这样的创意非常朴实。彩色编织袋经面世,就很快地抢占了市场。其产值由1996年的1000多万元发展到1999年的6800万元。设备也由普通的铁轮机换成了全自动的13条生产线。该产品在国内非常畅销,并向亚欧国家出口,利润也随之翻番。
温州人的成功并不只限于模仿,模仿是为创新做准备。模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采用别人创新的产品时, 自己也在不断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单一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模仿之后的路就是创新:向别人模仿学习的时候,要仔细琢磨透,但需要放手时必须放弃固有的模式,果断独创,走出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所有的商业模式在操作中都会被别人所复制,而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可以创新还是照抄照搬。善于经营的温州人深谙此道。温州人最值得提倡的地方就是非常善于模仿,以模仿起步,而且可以放弃自己所模仿的一切,将自己的眼光放在超越和发展上。
如果他们所模仿的产品已经被新产品所替代,他们就会马上停止自己的模仿行为,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模式,打造更新颖、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他们在模仿之中寻求超越,在模仿之中找新的突破口,从而达到最为稳妥的成功。
如今,成长起来的温州人已经不局限于在模仿上,在他们看来,创新才能带来财富、才能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