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开玩笑说: "走在温州的大街上,你一头会撞到5个老板,就像在北京,走一步会碰到3个当官儿的。“前些年,一个比较有名的俗谚说道: "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如果要和温州联系起来,这里我们要加上一句:不到温州不知道老板少。
温州人的老板情结由来已久,温州有一句名言:家家有项目,家家有老板。虽然像广告语,但并不夸张。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给人的印象就是店铺的众多,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几乎都开有大大小小的店铺。
“宁为鸡首,不为凤尾“渗透到了温州人的骨子里,温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当老板, "哪怕是个小摊,也定是自己的“ .
这是温州人的普遍想法,宁愿做10万元的董事长,不愿做100万元的副总经理,这也是温州人“不甘于平庸,也不甘于平凡”的地方。有位温商这样说: "在温州,即使你做了微软的CEO,IBM的总裁,都还不如个小卖部的老板‘值钱, ."
温州人认为, 自己为自己干,哪怕“事业“再小,但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这样干起来才有劲。
听说过下面这样个故事。在一个大学的校门口不远处, 一名大学生到修鞋摊上补鞋,看到补鞋的是个年轻的温州姑娘。
大学生有点怜香惜玉地说: "一个女孩子给人修鞋不怕被人瞧不起吗? "这位温州姑娘抬起头,反唇相讥道: "一个大学生穿着破鞋不怕被人看不起吗? "大学生被这个姑娘逗笑了,继续问道: "你以后打算干什么呢? "
“当老板。”温州姑娘字正腔圆地说。
大学生听了有点好笑: "你没有钱怎么当老板? "
"我这不正在挣钱吗?"修鞋姑娘面对别人的诘难,回答是如此的从容,她的愿望就是当老板,不仅这个姑娘如此,这也是全温州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温州人不会对职业的高低贵贱进行划分,对他们来说,不管什么职业,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温州有“五把小刀“ ,即菜刀、剪刀、皮刀、剃刀、螺丝刀。温州人凭借这五把小刀,从一个个小厨师、小裁缝、补鞋匠、理发师、修理工做起,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创造出“报喜吗“
“中国制笔之都“等城市名片,温州由此成为中国轻工产品的生产基地之在温州人看来,当上老板是对自己命运的主宰,正是这种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让成千上万的温州人背起行囊,天南地北四处闯荡,寻找当老板的机会。
温州人不但想当老板,他们还敢于冒当老板的风险,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人人想当老板,人人自信总有一天能当上老板,在这种愿望的支配下,温州人不论干什么,生活中总充满乐趣,而且敢于生活,善于生活,洒脱,顽强,从不失望。这是温州人取得成功的巨大动力。
温州的工厂多,而且多为前店后厂式。很奇怪的一种现象是,在温州处于打工地位的, 90%以上是从外地来的。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到处都有温州人在当老板,温州统计人口有750万人,但有120多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在西藏也有2万人。其中有50多万在世界各地,在海内外建立了170多个专业市场和40多万个销售网点,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店、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城,整个就是“放大“了的温州经济。
温州人个个志存高远,一旦认定自己的目标,就脚踏实地为自己的理想艰苦打拼。大家肯定都听说过陈致远,他是著名的“阿联酋温州商会“的发起人,并被公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温州商人。在此之前的五六年,陈志远还只是一个独闯中东,白手起家的小商贩,他白天摆地摊,推销商品,夜里就睡在地板上,就这样陈志远硬是凭着一种艰苦打拼的精神,将生意越做越大。在2000年,他看中了位于木沙拉大街的一座商城。
尽管当时这座位于荒芜的木沙拉大街上的商城里面只有一两家商铺,然而,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商业触觉让陈志远毅然包租下这座商城, 并分租给100多个商家。经过自己大力宣传,分散于中东各处的温州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商城也逐渐热闹起来。两年后,陈志远又先后包租下同一条大街的另外两座商城,分别命名为“中国轻工城“
“志远鞋城“ ,冷清的木沙拉大街逐渐变为繁华的商贸中心。
“宁为鸡首、不为风尾“是温州商人的天性,正是这种人人想当老板的个性。
让温州人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生活得潇洒,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