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贸交易使用的七种主要外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F)提供的资料,目前全世界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其中主要可兑换货币有18种。我国在各种贸易与非贸易结算中常用的可兑换货币有美元、德国马克、日元、英镑、瑞上法郎、法国法郎和港币等7种。
一、美元
美元是美国的货币单位,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结算的重要工具,是世界关键货币。纸币面额有1、2、5、10、20、50、100美元等七种,铸币有1、5、1025、50美分和1美元等六种。
1897年,美国实行金本位制,黄金官价定为20.67美元兑一盎司黄金,美元含金量为1.5046克。1934年1月31日,美元第次宣布正式贬值,1美元含金量降为0.888671克,每盎司黄金价为35美元。
1944年7月,4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价为35美元;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即“双挂钩”。自50年代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地位日益削弱。1960~1973年先后发生过10次美元危机,美元不断贬值。到1973年,美元含金量降为073662克,每盎司金价涨为4222美元。西方各国货币纷纷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下,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仍呈波浪式下跌趋势,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也呈明显下降趋势。1973年美元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比重为784%,1987年仅占56.9%。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十年来,美元对内对外价值均发生巨幅贬值,但无论如何,美元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工具,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内仍起着重要作用。其他诸如日元及德国马克等货币的国际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们都不可能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
二、日元
日元是日本的货币单位。目前流通中的纸币面额有5001000、5000及10000日元四种。硬币面额有1、5、10、20、50、100和500日元等七种。
历史上日元一直是比较虚弱的货币。1953年5月,日元含金量仅为0.00246853克。
6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日元汇价步步上升。1971年10月,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1949年以来一直保持的1美元兑36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330日元。1973年2月,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日元汇率升为1美元兑280日元。1978年10月,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186日元的水平。1980年起,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高利率政策,日元对美元汇率下跌。1983年1月跌至1美元兑29日元。但自1985年10月起,日元汇价又趋上升。1987年1月,日元对美元汇价达1美元兑换120.45日元的水平。1994年,日元对美元汇价更是突破了1美元兑换100日元的汇率水平,即1美元仅能兑换90多日元1985年以来日元的不断升值,说明日元正以“强币”的姿态登上世界货币的历史舞台。日元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也逐步上升。日元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市场人士目前对日本的资金都惧怕三分:日元流到哪里哪里的货币就要升值;从哪里流出,哪里的货币就可能贬值这充分显示了日元的重要地位。
三、德国马克
德国马克是德国的货币单位。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后,东西德实行货币联盟,所有民主德国马克按一定比例兑换成联邦德国马克,统称为德国马克。
1马克等于100芬尼。纸币有10、20、50、100、500、1000马克等面额。铸币有1、2、5、10马克和1、2、5、10、50芬尼等面额。
1953年1月31日,联邦德国政府确定马克含金量为0.211588克.
自50年代起,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国际收支连年顺差,黄金外汇储备也迅速增长。马克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强货币。
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宣告正式创立。马克在新体系中依然处于坚挺地位,成为欧洲货币体系的关键性货币。
近10多年来,德国马克的国际储备地位已提高到十分引人注目的程度。两德的统一,使德国成为更具经济、政治实力的国家。虽然暂时存在一些困难,但从长远看,德国马克在国际货币舞台上的地位将是举足轻重的。
四、英镑
英镑是英国的货币单位。1971年2月15日英镑改为10进位制,1英镑分为100新便士。纸币面额有50英镑,另有1/2、1、2、5、10、50便士铸币。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1816年,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克,1英镑兑48665美元。当时,绝大部分国际贸易都通过英镑结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下降,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趋于衰落,为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镑急剧下降,由1英镑兑403美元贬至兑280美元,贬值幅度达30.5%。1958年11月英镑再次贬值14.3%,由Ⅰ英镑兑280美元贬至兑240美元。
1972年6月23日,英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后的年份里,英镑基本跌多涨少,在国际上被列为“软币”,战后几十年里,英镑长期处于弱势,英镑的国际储备地位也有很大程度的下降。英镑已由70年代尚占一定地位的储备货币,演变为80、90年代的第三流储备货币了。
五、港元
港元是香港地区的货币单位。纸币面额有5、10、50、100、00、1000港元等,铸币有5、10、50分及1、2、5港元。
1946年,港英当局规定港元含金量为0.288克,1美元兑397022港元,1英傍兑16港元。
1949以来至70年代初,港元由于跟随英镑涨跌,基本上汇率呈下跌趋势。1972年7月6日,港元不再跟随英镑涨跌,改与美元挂钩。至1978年底,港元一直处于升势,汇率为美元兑47750港元。80年代以来,港元汇率不断下跌。1987年底为1美元兑7.7825港元。
港元汇率虽然下跌,但由于与中国内陆广泛的经贸联系,在对香港贸易中仍然主要使用港元计价结算。
港元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结算中常用的货币,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世界经济与中国内地经济建设的发展,香港的经济和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另一重要原因是,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1994年5月,中国银行在港机构——香港中银集团作为香港第二大银行机构参与港币发行,标志着香港与中国内地金融联系的日益紧密港元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其重要作用。
六、瑞上法郎
瑞上法郎是瑞士联邦的货币单位。纸币有5、10、20、5000、100法郎等面额,另有1、2、5法郎和1、2、5、1020、50分铸币。
在瑞上货币史上,瑞土法郎几乎总是以“硬”货币的身份出现的。仅在1936年9月27日贬值一次,此后,汇率长期保持稳定坚挺
1936年10月,瑞士法郎对美元的法定汇率确定为4.3728瑞士法郎兑1美元含金量为0203226克。直到浮动汇率制以前,汇率基本不变。
l973年1月23日,瑞土法郎实行全面浮动,1978年9月26日瑞士法郎对美元汇率曾创1.45瑞土法郎兑1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
瑞土法郎之所以能长期坚挺,主要是因为瑞上一向保持中立,国内政治和经济局势稳定,极少受到战争的影响。此外,瑞上对外国入在境内存款采取严格保密措施,使瑞土成为国际游资的“庇护所”,有利于吸引大量外国资金,加强了瑞上土法郎的地位。由于瑞士法郎的信誉和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高,使其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七、法国法郎
法国法郎是法国的货币单位。1法郎等于100生丁。目前流通的纸币有10、20、50、100、200、500法郎等面额,铸币有1/2、1、2、5、10法郎和1、5、10、20生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50年代,法郎先后五次贬值,贬值幅度达90%含金量减至0.0018克,对美元汇率变为1美元兑493.706法郎。
60年代,法国进行货币改革,使用新法郎。一个新法郎等于100旧法郎,含金量改为0.18克ε整个期间法郎仅贬值一次。
进入70年代,法郎汇率体系变化频繁。法郎数次参加西欧货币的联合浮动又数次退出。1979年以来,法国法郎在欧洲货币体系內曾多次调整,每次都是法国法郎对联邦德国马克贬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法国法郎的情况略有好转,但在国际货币中仍属软货币。此外,就法国法郎的储备地位而言,1979年法国法郎在官方外汇储备中仅占有1.3%,980年曾上升到17%,1987年又降至1.2%。从发展趋势看,法国法郎的国际储备地位将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