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非货币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黄金非货币化的历史背景
黄金非货币化是指取消黄金的货币职能,使其与货币完全脱离联系,重新成为单纯商品的趋势。
黄金非货币化问题是在美元危机频繁爆发,以美元—一黄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产生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竭力主张削弱乃至取消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贯彻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其主要目的是不再用黄金去收回国际市场上数千亿美元游资,而是绕开黄金,直接凭借其经济实力,重建失去的美元霸权地位。自从黄金官价取消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就不再有一个固定价格作为定值标准原先反对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国等西欧国家,也被迫同意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黄金条款。在各国的汇率决定过程中,黄金不再发挥作用,黄金价格也随即剧烈波动,黄金储备也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
(二)黄金非货币化的争议
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又称《牙买加协议》。该协议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某些支付等。
《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后,黄金非货币化遂成为西方国家有关黄金货币作用理论问题的主流。尽管主张黄金再货币化的观点仍时有反映,主要是担心国际储备多元化与分散化失却了黄金的自动约束,会导致世界货币无限制增长,从而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和汇率的频繁变动;但同时也考虑到恢复金本位制的现实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再度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西方国家学术界,黄金非货币化已成定论。
20世纪70年代后,金价与西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仍保持定的关系。同时,出于对浮动汇率的频繁波动及难以实施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等问题的担心,西欧一些国家又重提恢复黄金的货币作用,以固定汇率制重新取代浮动汇率制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初,黄金再货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由于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黄金已不大可能再恢复金本位制时代所具有的那种作用,加之各国对此争议很大,因而黄金非货币化仍是目前的主要趋势。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黄金非货币化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种观点认为,黄金已不再是世界货币,而且不再是决定货币汇率的主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实际上只是被人为地非货币化,尽管如此,它仍然维持其世界货币地位,在不远的将来还有可能发生黄金再货币化。
(三)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
国际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黄金成为了可以自由拥有和自由买卖的商品,黄金从国家金库走向了寻常百姓家其流动性大大增强,黄金交易规模增加,因此为黄金市场的发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环境。黄金非货币化后的30多年,正是世界黄金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时期。可以说,黄金非货币化使各国逐步放松了黄金管制,是当今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国际货币体制黄金非货币化的条件下,市场机制在黄金流通及黄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出日益增强的作用。但黄金仍是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所以不论是商品性黄金市场,还是金融性黄金市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牙买加体系宣布“黄金非货币化”之后,黄金开始由货币属性主导的阶段向商品属性回归的阶段发展,黄金作为世界流通货币的职能降低了。但是黄金的金融属性并没有降低,黄金仍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值的手段和投资的工具,集商品功能和金融功能于身。黄金的非货币化发展过程并没有使黄金完全退出货币领域。黄金的许多货币职能依然留存:仍有多种法定面值的金币发行流通;黄金价格的变化仍然是衡量货币的有效工具,是人们评价经济运行状态的参照物;黄金仍然是重要的资产储备手段,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仍在增加;用黄金进行清偿结算实际上仍然是公认的可以代替用货币进行往来结算的方式。
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律过程已经完成,但是黄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投资领域,人们对黄金的痴迷和执著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