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财政部“查账”77家药企,药企背后销售费用连年高企的问题被再次剖开。
这家消化类药龙头公司一年花掉24亿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却不足3亿
此次财政部开展的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共涉及77家医药企业,其中包括27家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检查重点包括费用的真实性、成本真实性、收入真实性以及其他方面。相关公告发布后,恒瑞医药(600276.SH)、步长制药(603858.SH)、复星医药(600196.SH)等老牌药企股价相继大跌。不久前借壳东方新星上市的奥赛康(002755.SZ)去年销售费用远超同行,也于6月6日走出11.21元/股的股价年内新低。
财报显示,2018年,赛康的销售费用达24.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60%,销售费用占比公司总营收比例61.78%。与高昂的销售费用形成对比的是,该公司的研发费用仅为2.9亿元,销售费用数额为研发费用的8.4倍。
奥赛康称,公司销售费用系随着销售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且公司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市场推广力度,提升空白医院覆盖率。
有“国内消化类药品行业龙头”之称的奥赛康,主营消化类、抗肿瘤类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了IPO失利、“借壳”大通燃气(000593.SZ)计划受挫等一系列风波后,奥赛康终于遇到了业绩下滑的东方新星,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在2019年3月完成了重组。
股价方面,正式更名后的奥赛康在3月11日大涨7.66%,随后保持小幅震荡。然而,进入5月后,该股便难掩跌势,截至6月10日收盘,奥赛康报11.54元/股,跌3.35%。
公开资料显示,奥赛康销售费用率居高不下,2017年至2018年,该公司销售费用率均超过了60%,远超同行业其他药企。据奥赛康财报数据测算,该公司销售人员共264人,2018年每人每日的销售费用为2.52万元,这一数额在2019年第一季度增至2.89万元。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药企销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同质化,这种同质化现象涵盖了OTC以及处方药领域。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药企就只能在销售环节“动脑筋”了。高昂的销售费用成为滋生商品贿赂的温床,又进一步对企业利润和研发投入形成压力,药品的同质化状况依然—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此,界面新闻6月10日致电奥赛康董秘办方面,相关负责人称因公司主营产品为注射剂,临床路径更为复杂,且均为首批上市,需要较多市场资源投入。针对外界所质疑的商业贿赂隐忧,该负责人称,公司目前的市场营销模式以第三方推广为主,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市场推广管理制度。
财报显示,奥赛康近年来业绩增长较为稳定。2015年至2017年,奥赛康实现营收分别为30.11亿、30.9亿、34.05亿,实现净利润分别为5.09亿、6.3亿、6.07亿,综合毛利率达到93.89%、93.31%、92.89%,现金流分别为6.89亿元、7.86亿元、6.77亿元。
2018年,奥赛康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9.32亿元和6.7亿元,完成了当年6.3亿元的业绩承诺。2019年第一季度,奥赛康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1.14亿元、1.88亿元,销售费用则达到6.87亿元,营业成本为0.78亿元。
日前,财政部在官网披露消息称,将对医药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企业和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相关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各检查组在延伸检查前,检查名单应报财政部(监督评价局)备案。
细分行业来看,此次列入抽查名单中的77家医药企业,涉及到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中药6大细分行业。其中包括恒瑞医药、步长制药、复星医药等A股公司,也包括赛诺菲、施贵宝等外资公司。从营收规模来看,多家被抽查的企业营收规模居行业前列。
上述业内人士称,“穿透式”查账的难度估计会很大,上市公司对于销售费用并没有统一的科目,而是由上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支出,可能会面对大量的、名目繁多的账目。同时,此种监管能否形成长效机制,仍是后续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