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把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归于股权分制改革,这在我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可以说,我是那一阶段资本市场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当时,管理层发布股权分制改革的消息时,市场一片哗然,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上证综指从1200多点一路下跌,直至跌到998点才止住。道理很简单,股权分制改革最终将实现全流通,股票供给将大幅增加,市场岂有不跌之理。直到前几年,这一A“后遗症"仍是2012年至2013年市场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市场大幅上涨,不到两年时间,上证指数从1000点上涨到6124点,走出历史上少有的令投资者难以忘怀的大牛市。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看到了这一重大改革的利益所在。但是,经营、管理企业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跟我们社会的文化、制度等息息相关,一项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终极目标的。2008年之后的市场走势充分证明股权分制改革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尽管这并不影响其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具有的里程碑式意义。从根本上来说,要想股市走好,要想股票走牛,最重要的逻辑还是经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2014 年12月底,上证指数随着成交量的急剧放大(创出万亿元的天量),节节攀升,一度突破3400点,创下三年来的新高。这在我看来,虽行情来得迅猛,短期涨幅过大,但也属正常。其主要原因: 一是创业板早在2013年就走出大行情,屡创新高,上证指数在近一年后碰一下多年的高点(2009年上证指数上涨到3478点才夏然而止)未尝不可;二是房地产行业比较低迷。早在2013年,我就认为未来去买房作为投资的人将越来越少,而社会上多余的钱一定要谋求出路,流动性极好的股市自然是理想之地。因此,在2014年年初,很多著名券商纷纷看空,不少机构认为市场将要跌破1849点,但市场的真正走向往往出乎意料,先是在2000点一带稳住,接着在7月份稳步上攻,短短几个月时间涨幅超过50%,让看空者大跌眼镜。在沪港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的背景下,上证指数走出一波估值修复行情是无可厚非之事。2015年上半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中小板指联袂上涨,上证指数于2015年6月已攻破5000点,创业板突破4000点,创下历史新高。但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时间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成为中国证券史上少有的股灾。尽管今后的市场走势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对未来两三年的行情我还是十分看好的。一是各方面的改革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改革真正落地前市场的乐观预期仍在;二是注册制稳步推进,市场上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这为像我这样的职业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尽管许多专家和职业投资者不断非议创业板,不少价值投资者在2015年6月认为创业板100多倍的市盈率还“群魔乱舞”,简直不可思议,但我还是相对看好的。这是因为,创业板代表着社会的未来,提前反映了经济转型的方向,高市盈率也就有其合理的内在逻辑,更何况创业板的高市盈率缘于持续的并购,只看市盈率做股票很难说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或许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
其实,早在2005年我就隐隐约约地闻到牛市即将来临的气息。原因很简单:一是股市长期低迷,不少国有、民营大机构往日牛气冲天,到2005年却纷纷破产倒闭,如德隆、南方证券等;二是股价极其便宜,当时股价超过10元的股票都不多,贵州茅台(600519)不到30元,五粮液(0058)不到10元,5元以下的品牌消费类股票俯拾皆是;三是中国经济长期强劲增长,这在股市上迟早要得到反映;四是股权分置改革已轰轰烈烈展开,这一重大制度变革很有可能成为一轮牛市的催化剂。当时,市场上有传闻说上证指数能涨到6000点,对此我想也没想过。记得2007年春节后的某一天, 某著名大学教授和我探讨股市,他认为2007年2月28日暴跌的这根大阴线是转势的信号,是一根断头铡,大盘指数将向2000点靠拢。虽然我也认为市场涨得过猛,但并不完全赞同这位教授的观点。原因在于短期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并且当时还有许多股票很便宜,如金龙汽车等,反正当时的价格我不会卖。其实,当市场涨到3000点的时候,在我国有“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选择清盘休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市场上涨过猛,股票价格偏高,泡沫已相当严重。但可能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更大更猛的涨幅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