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就是搞明白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总结一下,判断一个公司所在的行业好不好,首先是看行业竞争格局是不是清晰,领先者有没有品牌的美誉度,领先者产品的售价是不是显著高于其他竟争者,领先者有没有网络服务的优势,有没有规模效应,产品的销售半径是不是相对比较小(不用参与全球竟争),是不是有回头客,是不是低单价(下游对价格不敏感),是不是转换成本高,领先者是不是有先发优势,技术变化是不是没有那么快。对品质的评判有很多指标,核心是“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有没有定价权,是不是一门容易赚钱的生意”。
比如我不太喜欢女装,我认为女装品牌忠诚度没有男装高。男人比较懒惰,30岁时习惯买一个品牌,到50岁还是买这个品牌。女人三天两头变,款式变,颜色变,花样也变,女人又比男人爱逛街爱比较。所以我总觉得男装比女装容易赚钱。
我作为一个基金经理比较愿意读到的报告,是把一个公司与他的直接竞争对手作比较的报告,这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现在看10篇报告,有9篇都是孤立地讲这个公司多么多么好,和竞争者的比较都是一笔带过,这样的报告对我其实帮助不大。绝对的好没有意义,一定要和别人比较。我一直强调胜而后求战,愿意买已经把竟争对手打趴下的公司,而不是战而后求胜,在百舸争流中猜赢家。
很多人炒新兴行业根本没有把这些行业搞清楚,其实这些行业还处在婴儿期。买一只股票,要讲究买在什么阶段。如果我们可以提前付个人一笔钱买断他一辈子的收入,那么你愿意在什么阶段买?你愿意在他读幼儿园的时候就付这笔钱么?就因为他是一个新兴行业、是一只成长股?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判断!你可以等到大学,如果他读的是名牌大学,未来成功的概率会大一点。不过最好是等到他工作三年以后,可以看到他是不是在一个好行业中找到工作、晋升的速度是不是较快,那个时候是最好的。买入一个真正好的公司,好的行业,你永远都不会太迟。就像百度、腾讯这种股票,一直等到他们把对手打趴下了,在优势已经很明显的2005年再买,也还有几十倍的空间。
另外,我认为行业研究员能够给基金经理提供的附加值在于讲出这个行业的特点。2013年最火的行业是传媒,因为电影的票房很高,但是“电影的商业模式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探讨。作为一个内容行业,电影的特点就是它的利润缺乏可预测性和可持续性。这个电影可以有十亿票房,下一个电影可能就只有三亿。观众的口味是在不断变化的,特别现在80后和90后是看电影的主力军,他们的口味是很难把握的。我分析公司、分析行业,更看重的是行业的内在特质和公司的长期经济特征这一类静态的信息,这是些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对行业真正理解了才能够说得出来。然而市场短期总是更关心公司这个月订单怎么样,下个月有没有资产注入这类动态的消息。跟踪动态消息的办法是术,不是道,若要真正长期地取得超额收益,必须要把行业的特性、内在的规律搞清楚。
再回到电影的例子。很多人以迪士尼为例说明电影商业模式的优势。但是迪士尼在电影业中是独特的,它起家时靠的是动画片,米老鼠唐老鸭是不会要求涨工资的,而且,迪士尼的动画片每七年就可以原封不动再卖次,这种未来收入的可预见性在内容行业中是少见的。稳定和可预见的未来收入,这也是当年巴菲特购买迪士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很多人认为,电影的票房增长这么快,一定有牛股。中国电影业过去十年的票房增长速率确实是很惊人的—每年40%50%的增长。但是如果要讲行业增长的故事,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电影的院线肯定是要赚钱的,那为什么港股上市的电影院线才0.5倍的市净率、7个亿的市值?第二,为什么在美国上市的博纳影业才15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其实它2012年的收入跟A股的这些电影龙头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总市值相差二三十倍?
当然,跟创业板其他那些空手套白狼的公司比起来,A股的这些电影龙头还算是有些基本面支持的,至少他们在行业中确实是属于领先的。但是,对内容行业的公司,我不愿意在他们拍的电影很火爆的时候用50倍的市盈率去买,长期来看这具有戴维斯双杀风险。投资者应该在他们拍出烂片的时候用15倍的市盈率买入,这样就可以等待戴维斯双升。因为对内容行业来讲,好片之后可能接着是烂片,烂片之后可能接着是好片,这其间的随机因素太多,缺乏延续性。
内容行业的收入与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对手游行业来讲是一样的。几年前最火爆的游戏是《愤怒的小鸟》,虽然之后又推出了好多版本,但再也没能达到当初的那种火爆程度。所以《愤怒的小鸟》的创始人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大型的传统游戏开发商,《植物大战僵厂》的创始人也同样选择了出售公司,他们都属于了解行业特性的明白人。然而,迪士尼的情况就不一样,米老鼠唐老鸭的动画形象在小孩和家长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了“特许经营权”,他们会不断地反复购买各种各样的迪士尼商品。而手机游戏的生命力却只有36个月,绝大多数手游根本就没有什么黏性,更谈不上特许经营权。2013年市场对电影和手游行业的爆炒,最终结果就像纳斯达克泡沫最终的破灭一样是很清晰的,只是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生。
我并不是说手游作为一个行业没有美好的未来,相反,我认为手游的未来是无比光明的。就像199年时我也认为互联网作为一个行业有着极其光明的未来,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企业的股票在畸高的估值下值得买入
我是在1995年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是中国的第一批网民。当时要访问美国大学的网站,输入网址后可以先去洗个澡,洗完澡出来,这个大学的网站才加载完成,而且出现的页面是纯文字版的,连图片都没有,当时的网速就是这个水平。
1999年时我不买互联网股票并不是因为不看好互联网的未来,而是因为它们太贵,而且当时行业还处于百舸争流的阶段,不知道谁是最终贏家。回头看,现在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谷歌、Facebook、腾讯1999年时还都没有上市呢,苹果当时也被大家当作夕阳行业。在1999年上市、存活至今并且做大的其实也只有亚马逊、eBay、Priceline等少数几家,其他的几百家公司全都销声匿迹。在A股市场1999年恶炒的网络股中,更是连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没有走出来。因为好的互联网公司常常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阶段就有外资介入了,最后往往会去美国或者香港上市。1999年A股“519”行情爆炒的那些公司,事后证明都只是讲故事而已。
尽管在过去14年中,互联网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但是14年前在A股基本上找不到好的投资标的。同样,对于今天的新兴行业来说,未来最好的公司很可能今天都还没有在A股成功上市,看好新兴行业也不定找得到好的投资标的。
三五年后,手机游戏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这个市场可能不是A股上市的这些手机游戏公司做出来的,因为这个行业实在是门槛太低竞争者太多了。最后钱都被平台赚走了,内容公司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再举个例子:在2003年,如果比较中国的空调和手机行业,谁在之后10年的增长更快?手机基本是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坐拥7亿用户,是过去10年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而空调的增速在2005年之后就大幅下降了。我们可以对比看看过去10年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的股价,再比较下夏新和波导的股价。10年前,波导是“手机中的战斗机”,夏新的手机也供不应求。手机是过去10年中国成长最快的硬件行业,但为什么其长期股价走势还不如专注于空调的格力电器?是因为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竟争者太多,还是因为技术变化太快?有人也许会说,这是山寨机,品牌机就不一样了。那就看看过去几年摩托罗拉、诺基亚和黑莓的命运。还有2000年的PALM,它当时是最酷的智能手持终端生产者和最牛的股票,但现在已经没有人记得了。
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变化快的行业,是很难在事前知道谁是贏家的。并不是行业增长快就能随意购买股票。这个逻辑在2013年的市场中是不被认可的,大家只是想着要买符合转型的公司、快速增长、有远大未来的公司,但是这种逻辑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能够把行业到底竟争的是什么说清楚,把这个行业是得什么东西得天下弄明白。比如说高端酒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中低端酒得渠道者得天下。中低端酒的品牌忠诚度没有那么高,就看谁的渠道铺得更广,管理得更精细。同样是白酒行业,在不同的细分子行业中竞争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投资之前必须把每个细分子行业中决定胜负的因素研究清楚。即使是同一个行业,投资者也得明白在不同阶段,到底什么因素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比如说电子行业在一些阶段可能是得良品率者得天下,或者是得技术路线者得天下,或者是得订单者得天下。投要认识一个行业,不妨做一道填空题得者。
投资微论
得天下,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行业竞争的是什么。例如,基金业是得人才者得天下,高端消费品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低端消费品是得渠道者得天下,无差异中间品是得成本者得天下,制造业是得规模者得天下,大宗品是得资源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