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过冬论”、“淘汰论”之外的第三条“路线”
在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产品滞销、资金链断裂等问题,甚至一些原先看来很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也感到压力重重。
针对部分企业面临的困境,政府推出了包括降息、投资、减税等方面的立体措施,一些企业也纷纷调整策略、迎难而上,或者转换模式、破茧重生,有的企业已经找到了突破的路子。但与此同时,“过冬论” 和“淘汰论”也萦绕着我们,似乎只有“死等”或者“等死”两条路。这两种妨碍创新的论调值得我们深思。
“过冬论”认为,只要挺一挺就可以渡过难关,艳阳天会在“挺”中迎来。“过冬论”则催生了“焖炉现象”。“焖炉” 就是让炉子处于保温状态,其目的以停产、半停产状态来压缩生产。“焖炉现象”在我国以钢铁、焦化、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中表现较为突出。
“淘汰论”认为,反正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迟早都是死,晚死不如早死。“淘汰论”论调在东部一些中小粗放型企业中较为流行。
这两种论调源于对当前宏观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认识不足,同时与我国经济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产能过剩的现实密切相关。由于这两种论调的本质是消极无为,如果泛滥下去,有可能危及企业生存、贻误企业发展。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对处于“焖炉”中的企业,扛过眼前困难,迎来市场复苏,炉火就会重燃;而扛不过去,炉火熄灭后再不能点燃,企业就不得不承受倒闭的厄运。
当然,尽管目前有的行业在“焖炉”之中,但有些企业却游刃有余,格外亮眼。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那些立足科技创新的企业、产业链条完整的企业、结构调整到位的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求变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他们不仅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甚至实现逆势上场。
2008年11月中旬,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时,该公司报告说三年前就加大了自主创新力度,打开航空、航海和铁路电子产品领域。总理感慨地说,这就是因为产业升级抓得早,白主创新抓得早。
在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十项举措中,第六项即为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可见,产业升级在当前形势下是非常紧迫的。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当一个社会的人均C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规避低端产业的发展隐患,也是这段时期企业的必经之路。
2008年下半年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促内需的政策,客观上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应当借此主动求变,制定好产业升级的策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普如“淘汰论”所指向的企业,并非没有出路。在金融危机冲击中,长三角等以外向型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受影响比较明显。这些企业可进行产业转移,喘息待定后力抓产品创新,“柳暗花明”自然值得期待。否则,就是坐以待毙。而条件较好的“焖炉”企业,主动地快速有效地抓产品创新,是其笑到最后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