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银广夏监事会状告董事长喜之悲之
ST银广夏,曾经是资本市场上熠熠生辉的明星股,但其炫耀无比的内核却是毫无意义的“棉花絮”,“谎言” 被戳穿之后,ST银广夏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了,被冠上了ST。ST银广夏迅速变成了资本市场上的“臭狗屎”,“光荣”地挤进了商学院的反面教材。自此之后,ST银广夏经常被“围观”,围观者很复杂,但大部分是带着鄙夷的目光看热闹的。
2010年1月,ST银广夏又成了被围观的对象,但与以往不同,这次的围观者有不少是对ST银广夏报以掌声的,掌声主要源于ST银广夏監事会的拍案而起,果敢地将涉嫌合同诈骗的白己的董事长朱关湖诉诸法庭。ST银广夏监事会的行动可谓开创了公司治理的先河,对此,笔者亦报以热烈掌声。
监事会是介于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第三者” ,在公司实际运作中,这个“第三者”往往是聋子的耳朵一摆设,很难发挥“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和“春账为基本手段”的“听、看、查、询”功能,监事会虚设是司空见惯,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粉饰成绩而弄虚作假的帮凶。不难推断,在ST银广夏疯狂造假的那个阶段,ST银广夏监事会毫无疑问至少是虚设的。
虽然现阶段的ST银广夏监事会仍被称为ST银广夏监事会,但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腰杆挺直,敢于履责,真正发挥了监事会的作用,在守护本公同利益的同时,给那些乐于充当“影子”而贻害企业长远发展的监事会树立了标杆。ST银广夏监事会在了解到董事局主席朱关湖通过浙江长金签订及部分履行《转债协议》,在实现其取得2494.47万股公司股票的目的后即恶意,全面毁约,导致公司承担巨额担保风险后,公司监事多次建议公司董事会召开会议罢免现任董事长。不过面对监事会的多次建议,公司董事会并未直接表态,于是监事会在无奈之下使出了“杀手钢”,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为ST银广夏监事会最近表现兴奋之余,亦为ST银广夏在重组过程中的众多工作遗漏和失误感到悲伤。董事长朱关湖旗下的浙江长金违约,将直接导致ST银广夏陷入巨额担保风险,ST银广夏或又命悬一线,曙光乍现又将消灭,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
ST银广夏管理团队在争取重组保壳过程中犯了几大严重失误:
首先,疏于严谨的重组调研,这不能不说是SI银广夏在追求重组保壳中的一大失误。预先严谨的调研和分析是决策正确的前提。长金实业,这家重组ST银广夏的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9日,与重组ST银广夏的时间几乎一致,公同虽然注册资本达1亿元,但在重组ST银广夏时已债务缠身,且债主通过司法渠道找上门来。对这样个垃圾公司,为什么会受到ST银广夏的欢迎呢?其根源在于缺乏一线信息,被忽悠了。其二,2008年4月, 朱关湖头顶着准重组方光环进AST银广夏董事会换届选举名单。但ST银广夏决策层显然对朱关湖本人缺乏足够了解,后查实朱关湖并非境内居民,而应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或者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永久居民。这样的信息都不掌握,ST银广夏陷入重组泥淖,似乎是注定的结果。
其次,疏于重组过程中的管控。ST银广夏用“资本公积金定向转增股本偿债”尘埃落定后,当所有人憧憬ST银广夏无限接近无资产、无负债、无人员的净壳,重组方再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迎来凤凰涅擊之际,一颗危机的种子却因存在过渡期而悄然种下,对过渡期的疏于管控,又是ST银广夏陷入今天的苦境的重要失误,公司监事会在2009年12月才发现,长金实业于2009年1月16日,在取得公司股票后的第六天,就故意将股票主动质押给第三人吴海龙,质押给吴海龙后又经多次质押,股权已经变得非常复杂。
其三,决策过程中不够沉着冷静。急于重组保壳,产生了对重组公司的调查解怠。从而连带出系列问题。“着急吃不上热豆腐”,俗语值得重读。
ST银广夏的股权能否重回囊中,寄希望于监事会的勇敢的一纸诉状,胜率几何,难以把握!在为ST银广夏高兴和悲哀之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结论,监事会要尽职尽责,对不合规事件。要敢于说不,才能呵护企业基业长青。对于企业来讲,要主动自觉地完善决策机制、完善违规事件的发现、处理机制,决策过程要符合科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