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思维与准奇幻思维
Skinne:在1992年做的一个经典实验表明,尽管喂食动作与鸽子的行为无关,它们还是会觉得它们的某种行为导致了“喂食”行为的发生,从而这些鸽子都习惯于展示某个动作,以得到食物。这与心理学家提出的“奇幻思维”有关。奇幻思维是对表面看来具有的因果关系的心理反应和强化,是一种缺乏逻辑关系的行为模式。
投机性市场上对确定性新闻的反应变化不定的产生原因与此类似。美国股市过去经常被经济的正面新闻所刺激而飙升,但近年来同样的新闻却使股市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股市的这种“反常”变化模式,有时被证实是有道理的。其理由是,好新闻会使美联储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于是较高的利率将调低股市。但是整体的信念可能是由股市的某种初始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事件的结果。由于人们相信这种信念,他们可能会依此行事,而使股价真的按假设变化了。初始的关联持续下来,从而更强化这种信念。
“准奇幻思维”一词,是Shafir和Tversky(1992)给出的,用于描述这样的情况:人们在行动时,似乎错误地相信他们的行为会影响结果(像奇幻思维一样),但事实上他们并不相信这些。它包括,如果按想象行动,就能破坏原本已决定历史的行动或改变历史,就像是一种自我欺骗意愿。
准奇幻思维在涉及未来事件时比涉及历史事件时表现得更强烈。实验表明,要人们在抛硬币前下赌比抛完硬币后先将结果盖起来再下赌的数量要大,就像他们能更多地影响的是硬币,而不是抛硬币本身。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人们持有亏损股、卖出盈利股的倾向也与准奇幻思维有关,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感觉持有亏损股能逆转其已号损的事实。在股价明显被高估时,股票的公众需求也受准奇幻思维的影响,认为我持有,股价还会继续上涨。
注意力局限
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人脑会考虑进入人脑的一切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人的注意力的选择性现象:当人们考虑事物时,成千上万的外部事物从来不可能完全为我所体验。为什么呢?因为我对它们没兴趣。我的体验是我感兴趣的。只有在未经选择的事物充斥我的脑海时,我的体验会变得混乱不堪。
注意力与语言、语言,结构相联系;注意力的多变是因为其受客体“突出特征”的影响,受是否易于辨认,或者外表“生动性”的影响。人的判断也会受“出现在脑海中的事例或联想”的影响。
国民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消费价格指数等经济学术语以前并不在公众的视野中。而现在许多经济学家习惯于将个体注意力融于这些概念中,就像它们是对所有正常性思维都必须明确的外在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投资方式和时尚,以及投机性资产价格的易变性都和公众注意力的变化无常有关。投资者对不同投资类别(投资股票还是债券或是房地产,投资国内还是国外)的注意力受公众注意力存在与变动的影响。Shiller(1989)指出,投资者对市场的注意力随时间而改变,金融市场上的灾难性情形就像注意力变动的现象,是大量的公众注意力混乱突然集中于市场使然。因此,成功的经济学理论是那些完全考虑到人们注意力的变化无常和局限性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