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寸管理有什么作用?
一位名为拉尔夫·文斯的学者曾经给40位博士做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每次有60%的机会获胜,获胜赢得2倍的利润,输掉则失去本金,一共100次机会,初始本金是1000美金,每次玩的时候下注多少钱都可以。
从统计学上说,假设每次投入的本金是1R,同时单次游戏最大的亏损也就是1R。那么每次游戏的期望收益是0.6*2R-0.4*1R=0.8R,也就是说,每玩一次游戏,你的平均收益是0.8R。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期望值为正的游戏里,100次之后,只有2位博士手里的钱大于1000美金。其实,只要简单地把头寸平均分配到100次,每次下注10美金,最终他就能得到1200美金,但绝大部分人做的比这更差。
范·撒普曾经做过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被试者还有很多是专业的职业交易者,最后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在一个对每个人完全相同游戏中,没有任何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也没有什么复杂规则造成理解上的阻碍,仅仅头寸管理这一个因素,就造出了90%以上的业绩差异。
头寸管理造成的失败在A股也相当典型。在熊市低迷的时候,投资者普遍只进行小仓位的试探,甚至清仓离场。等到市场普遍认识到牛市到来的时候,这时候指数已经从低点上涨了50%甚至80%。这时候,如果投入一定的仓位并在高点及时退出,起码能保本或略有盈余。
但大部分的投资者,会在市场疯狂的时候加仓,扩大头寸规模,而这部分头寸一旦下跌,会让他把之前小仓位的盈利损失殆尽,如果不及时止损,则只会遭受更大的亏损。
相反,聪明的投资者在熊市买入并持有,这时候,即使市场仍然在下跌也没关系,他们的头寸水平很低。他们在熊市中不断增加头寸规模,虽然无法正好建仓在底部,但总体上筹码的成本较低。等到市场共识为牛市的时候,他们已经获利丰厚,等到市场疯狂起来,他们已经开始逐步撤退,减少头寸,只留下少量头寸参与市场最后的疯狂,哪怕最终遭受暴跌,也能从容撤退,因为这一点损失和盈利比,实在不值一提。
四个头寸管理模型。
这个系统的交易原则非常简单,当价格创下55天新高时做多,直到出现21天新低时卖出;反之,当价格创下55天新低时做空,直到出现21天新高时卖出。每个模型的启动资金都是100万美金,对10年期间一揽子的10种商品期货合约进行回测。因为在这里都是按照期货合约进行回测的,下面我们举例的时候就用期货合约来说,但实际上对应到股票也是类似的。
1.头寸管理模型1:等分模型
每一固定金额交易一个单位。这么说理解起来稍微有点绕,直接举例说明,加入你有100万美金,那就把你的全部资金划分为10份,每10万交易一手股票或者一份期货合约。或者,划分11份,每9万美金,买卖一手股票或者一份期货合约。也就是说,假如股票A价格是100美金每股,不管你一份是9万美金还是10万美金,每次都买卖1万美金。
等分模型非常简单,也是很多“没有受过头寸管理训练”的交易者使用的。范·撒普对它基本是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虽然这一模型总能建立头寸(除非一份资金不够买一份合约),不会错过获利的交易,但它没有考虑风险管理,不管风险怎样,都要交易。而且它将不同的投资看做是一样的,即使不同合约的价格不同,也都分别买一份,没有让机会和风险匹配。
2.模型2:等值模型
股票交易的等价值交易单位,就是先选定你要投资的X种投资标的,然后把钱等分为X份,每份买一种资产。比如,你有3万美金,想买A、B、C三只股票,它们分别为100、200、300美金每股,这样,你就可以买300股A,150股B,100股C。思路非常简单。这一模型的核心思路是投资组合中各投资产品的权重大致相当。
中国A股投资者可能会说,股票要按手买,一手100股,并不能买150股B。实际上,美股是可以按股买的,但这仍然是个好问题。因为对于资金规模较小的账户而言,可能不够买一个交易单位的股票,或者买了一个之后,无法买第二个。例如,你作为一个A股投资者,有25万元人民币,想买5只股票,其中一只是贵州茅台(600519)。均分账户,每只股票买5万元。茅台现价(2017年6月9日收盘)是465.74元/股,每手46574元。你可以买1手茅台,但随你的账户规模的扩大,投资茅台的这一部分头寸可能出现大量的闲置,因为几乎需要账户规模的翻倍,才能再买入一手茅台。
对于等值模型的应用,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定期的资产组合再平衡。例如,均分的5个头寸,其中A赚钱了,另外B亏损了,这样他们在整体投资组合中的权重失衡,因此可以卖掉一部分的A,买入一部分的B,再平衡资产组合中各部分的权重。
等值模型的优点是赋予投资组合中每一个投资标的相等的权重。缺点除了上面茅台的例子以外,就是没有考虑风险的因素,也就是说,每一个投资标的的风险并不是相同的,但价值权重却相等,没有匹配风险和收益。
3.模型3:百分比风险模型
这一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控制风险,包括单一头寸的风险和总风险,或者说通过控制单一头寸的风险最终控制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第一步,确定你在单一资产上能承受的最大风险,也就是之前范·撒普所强调的1R。例如,一只股票X现价是50元每股,你决定,如果股价下跌,最低在45元止损。那么1R就是5元每股,每手股票(100股)的风险最大为500元。第二步,决定你的总资产可能在单一资产上暴露的最大风险敞口。例如,你的总资产为5万元,你决定在股票X上最多承受总资产5%的损失,也就是2500元。那么,X的头寸就是2500元/(500元/手)=5手。
范·撒普称之为CPR模型:
P=C/R
其中,C=cash, P=Position, R=Risk。C是在单一资产上承受的最大现金损失,P就是在单一资产上的头寸,R是单一资产上能承受的最大风险。
和前面两者相比,百分比风险模型最大的优点是达到了配置风险的目的,也就是能够控制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的相对风险水平。缺点是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按照1R控制住风险。想想在股灾,在每天千股跌停的市场中,大量股票是没有流动性的,在你的止损点,你并不能按照希望的价格卖出。
模型4:百分比波动幅度模型
模型4和模型3的本质是类似的,都是通过控制单一头寸的风险最终控制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其中不同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是用波动幅度来确定单一资产上能承受的最大风险,除此之外,几乎是一样的。仍以模型3中的例子说明,股票X在某一期间,最大波动是10%,也就是说,一股最大5元、一手最大500元的损失。接下来确定头寸规模的计算,和模型三中完全一致。
模型的特点也基本和3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