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区别及后果
⑴含义和本质不同: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⑵表现不同: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
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后果:实际上,一国经济如果长期处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社会购买力萎缩,必然出现需求不足、商品积压、生产下降;在国内物价水平高于国际市场水平时,来自国外的需求也在下降;由于大量生产性资本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转向商品投机,实际生产投资减少。在生产下降,社会总供给减少的同时,由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导致的过多供应的货币却不会自动退出流通,而是以加快流通速度的态势给市场造成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物价上升难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紧缩措施,则生产受到进一步削弱,市场商品供给进一步减少,而紧缩政策最终达到收缩货币应量的目的,远不如刺激政策影响货币供应量增加那样快,于是,滞胀就难以很快解决。许多国家的这种局面都持续了十余年,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
那么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哪一个更可怕呢?
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衡量一国信用货币在市场中的购买力量的经济指标。这两者互相对立,又紧密相关。同时又跟货币贬值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争议,借着央行这两天降准的东风,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两个经济指标。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中的“货”指的是货币。顾名思义,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下跌,使得货币购买力上升,就会造成通货紧缩。反之,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增多,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使得货币购买力下跌,就是我们熟悉的通货膨胀。有关通缩和通胀历来在经济学上有争议。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一、众所周知,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如下:
1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紧缩的涵义,与对通货膨胀一样,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
通缩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2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
通缩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3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
这种言论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三、通胀紧缩的危害
通货紧缩会加速经济的衰退,由于物价全面下降,各种商品的价格也随之下降,势必会让各大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没有赚取足够的利润,会让很多商品停产,长此下去很多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通货紧缩还会导致很多人员失业,企业倒闭,必然会遣散一些员工,造成人员闲置。商品价格下跌,物价下降,那么对于债务人来说也无疑是个重大打击,债务负担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投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可能还会引发银行危机。因此,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四、市场关于通货紧缩的争论
从2015年初开始,市场上就不乏中国通货紧缩的逼近或已经出现通货紧缩的观点。主要依据是PPI持续下降截止2015年10月,PPI已经连续44个月同比下降。2015年9月,CPI重回“1时代”,同比增长1.6%。10月份CPI进一步回落,同比仅增长1.3%。CPI持续保持低位,更强化了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观点的认同。
有观点认为,货币存量多但通货紧缩仍然可能出现。中国虽然M2/GDP横向相比偏高,但是,实际流通中的M2是合理的。M2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汇占款多,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应对这一局势,中央银行通过发行票据和大幅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资金,实际流通的M2并没有那么多。
还有观点认为,相反,通货膨胀风险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基于中国M2较多的事实。M2/GDP是一个较好的衡量一国货币量的指标。中国的M2/GDP比美洲地区高很多,几乎是两倍。按照通货膨胀永远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认识,通货膨胀风险不可忽视。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现实可能既不是通货膨胀,也不是通货紧缩。这一观点认为,2014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性偏积极的。外汇占款虽然减少,这一渠道的人民币投放量减少,但是,货币投放有了新渠道。2014年全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供给基础货币约2万亿元,同比多增2.1万亿元;外汇占款供给基础货币约6400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
五、未来怎样防范通货紧缩
不管什么样的观点,都无法否认当前物价走低的现状。如果CPI再进一步下跌,那么通货紧缩就不是简单的趋势问题,而是现实。特别是考虑到PPI持续44个月同比下降所可能带来的物价下降压力,通货紧缩问题不容轻视。因此,必须对当前的物价形势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通货紧缩所可能带来的危害。
未来怎样应对,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放松货币政策
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积极防范通货紧缩。2015年,中国降低了多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但存款准备金率与国际相比,处于较高水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全面释放更多的货币供应量。当前的利率水平说明利率下降也有一定的空间。
2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配合财政改革,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现有的赤字规模和公债余额来看,中国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在政府财力可承受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力度,在科学评估政策效果的前提下,增强政策的针对性;进一步改革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积极财政政策效力的充分发挥。
3提高金融服务经济效率
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更加畅通,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效率。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才可能让进入企业的资金有活力。僵尸企业挤占大量资金的问题也需要解决,需要淘汰一些耗费资源却无产出的企业,做好去库存工作,促进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货紧缩问题的存在一方面需要资金的“大水漫灌”,同时要密切跟踪经济形势,保持经济政策的灵活性,以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而通货膨胀则是在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这个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不能只要增速不要稳定。发展消费产业,逐渐降低投资和出口在经济中的占比,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