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按照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确定,考虑的是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反映目前股本结构下的盈利水平。
而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常常存在一些潜在的可能转化成上市公司股权的工具,例如可转债、认股权证或股票期权等,这些工具就有可能在将来某一时点转化成普通股,从而摊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
图1摊薄
所以摊薄每股收益(也叫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公司存在的上述可转化工具在当期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份后计算的每股收益。相对于每股收益,摊薄每股收益充分考虑了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以反映公司在未来股本结构下的资本盈利水平。
长期投资的话,个人觉得要考虑可转化工具的摊薄作用。另外,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要单纯考虑每股收益的指标,因为实际上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所以在用这个指标的时候,建议结合其它信息,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理性投资。
根据财政部、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每股收益一般分为: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以及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其区别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P0÷S
S= S0+S1+Si×Mi÷M0– Sj×Mj÷M0-Sk其中:P0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S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S0为期初股份总数;S1为报告期因公积金转增股本或股票股利分配等增加股份数;Si为报告期因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增加股份数;Sj为报告期因回购等减少股份数;Sk为报告期缩股数;M0报告期月份数;Mi为增加股份次月起至报告期期末的累计月数;Mj为减少股份次月起至报告期期末的累计月数。
(2)稀释每股收益: 公司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报告期净利润和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并据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在发行可转换债券、股份期权、认股权证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情况下,稀释每股收益可参照如下公式计算:稀释每股收益=P1/(S0+S1+Si×Mi÷M0–Sj×Mj÷M0–Sk+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可转换债券等增加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其中,P1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并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其影响,按《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公司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考虑所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和加权平均股数的影响,按照其稀释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计入稀释每股收益,直至稀释每股收益达到最小值。
(3)摊薄每股收益: 全面摊薄是指计算股份时按照期末数计算,不取平均数,如用年末的股数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与每股收益摊薄的区别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简单点说,比如某个公司有权证、可转债、即将执行的股权激励,那么就意味着股份有潜在的增加可能,那么为了准确评估每股收益,就必须用稀释每股收益了 ,而摊薄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扣除了非经常损益后得到的每股收益,非经常损益指那些一次性的资产转让或者股权转让带来的非经营性利润。
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即P/E ratio)也称“本益比”、“股价收益比率”或“市价盈利比率(简称市盈率)”。市盈率是最常用来评估股价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由股价除以年度每股盈余(EPS)得出(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东应占溢利亦可得出相同结果)。计算时,股价通常取最新收盘价,而EPS方面,若按已公布的上年度EPS计算,称为历史市盈率(historical P/E);计算预估市盈率所用的EPS预估值,一般采用市场平均预估(consensus estimates),即追踪公司业绩的机构收集多位分析师的预测所得到的预估平均值或中值。何谓合理的市盈率没有一定的准则。
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市场广泛谈及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静态市盈率,通常用来作为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标。用市盈率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质地时,并非总是准确的。一般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具有泡沫,价值被高估。当一家公司增长迅速以及未来的业绩增长非常看好时,利用市盈率比较不同股票的投资价值时,这些股票必须属于同一个行业,因为此时公司的每股收益比较接近,相互比较才有效。
市盈率是很具参考价值的股市指针,一方面,投资者亦往往不认为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得出的盈利数字真实反映公司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获利能力,因此,分析师往往自行对公司正式公布的净利加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