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忠告:
“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简直面目可憎——这种工作应该让机器来干。”
“整天盯着数字和图表,那样的投资者是愚蠢的,这个世界不可能像几条曲线那祥简单。”“因此,我对这些工作厌恶透顶,但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候,我几乎已经心灰意冷了,我以为我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人,后来证明不是。正如面包会有的一样,天才也是会有的。”
很快,艰辛而充实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如何谋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便成为了摆在大学毕业后的索罗斯面前的第一大难题。
刚步出大学校门踏进社会的学生,都会对未来充满了梦想,索罗斯也不例外,他想成为学者、教授,希望像他的导师波普尔那样为人类知识的增长做出一点贡献,以便将来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可是,他读书的伦敦经济学院没有他的位置,别的高等院校更不可能接收这样一个成绩不突出,又没有任何成就的年青人,尽管他雄心勃勃,充满理想,但这样的青年人却比比皆是。在成为学者的梦破灭之后,索罗斯又开始想象,自己要成为金融家、商人、高级管理人员等等。在想象中,他迎来了肚子的饥饿,不管将来成为什么,他都必须先解决谋生问题,这是个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一大也活不下去,还谈何理想抱负。
为了生存,索罗斯不得不利用他经济学院毕业的招牌,以便在伦敦的金融机构谋得一份工作。他以为伦敦经济学院的毕业生这块金字招牌会很管用,其实不然,那是他天真幼稚的想象。他上门找了许多家金融组织,都被拒之门外,甚至连一个愿意见他的老板都没有。迫于无奈,他不得不像上学时一样,去找一份临时工干。与读书时不同的是,他现在可以专心干一项工作了——只要他愿意干的话,而不用一边工作,一边想着读书上课的事了。
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索罗斯在英国仍然是孤独无援的,找到1份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在一个同学的帮助下,他费尽周折总算找到了一份业务代表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具体任务是,为一个从事批发业务的客商搞促销活动。
老板分配给他的任务是,负责在威尔士海滨度假区向零售商推销他们的产品。雇主给索罗斯提供的条件是,有一辆福特牌T型汽车供他使用。这是个很诱人的条件,因为,索罗斯还没有过自己的任何机动车辆。接受这项工作,就可以开着汽车自由自在地到处去干推销或别的什么事了,只要能够帮助雇主把货物推销出去就可以。
索罗斯很卖力气地开始了他的推销工作,他哪里知道,当时,英国的商业网络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控制势力,各供应厂家,早已划定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各零售商店一般只接受固定厂商提供的货物,而对于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推销商,往往是不予理睬。索罗斯开始从事推销工作之后,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也懂得了这项工作的艰难。他开着汽车,一家一家地向经销商进行游说,尽管他的英语讲得不怎么好,缺少英国人的绅土风度,这使零传商们很瞧不起他,但是,索罗斯还是设法为自己的工作尽力。他在老板指定的威尔上海滨度假区,寻找了几乎所有能够见到的零售商,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人们都拒绝为他的雇主销售任何东西。经过了反复的努力,索罗斯始终未能把威尔士海滨度假区的任何一家零售商店的门打开。这个从来就不怕困难的青年,懊丧极了,他有一种被人排斥和彻底拒绝的感觉。事实上,人家排斥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推销的货物。
在威尔士海滨度假区没能成功,受雇主的委托,他又到伦敦进行试探,他到伦敦的结局更惨,当那些零售商得知他是为别人推销东西之后,就让他连个停车的位置也得不到。他为别人作业务代表的工作以失败而结束,尽管他很喜欢有辆车,可是,没有办法为雇主服务,就没有资格享受人家提供的条件。他最后把车和工作一起交了回去。
当业务代表失败了,但是为了生活,索罗斯还必须去找点上作干。在当时,最好找的工作之,就是当推销员。索罗斯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只好试着再去干一干推销员工作。他又为一个厂商去推销塑料袋,这项新产品还没有在商家划定经销范围。可是,索罗斯那外国口音,那不善言词的嘴,那不善于使用想象和比喻的语言,以及不善于抓住推销对象心理的缺陷,都使索罗斯无法打开市场。在干推销的过程中,索罗斯有一种难堪的感受。干这种工作,让他觉得比向犹太人救济委员会申请救济还不好受。这种心理,就注定了索罗斯不是干推销工作的好材料。
“那时侯,我几乎已经心灰意冷了,我以为我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人,后来证明不是。正如面包会有的一样,天才也是会有的。”
对推销行业已经心灰意冷的索罗斯开始对各种行业细加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投资是个赚钱的行当,经过一番考察和思量,决心到投资银行去发展。他开始写信给伦敦各投资银行的总裁,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在此之前,恐怕还从来没有人写信向陌生人毛遂自荐:
这是一段有趣的经历。索罗斯收到一些回信,其中一家银行总裁约他见面,而这位总裁唯一的目的就是说明索罗斯把他的名字拼错了。
另一家名叫拉和德佛雷斯的公司总裁的面试则颇具有教育意义,索罗斯从他那知道了伦敦金融业的奥秘。他告诉索罗斯,在伦敦金融界谋生就仿佛缘木求鱼,在这行里起核心作用的是一种叫“聪慧裙带关系”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个银行总裁都有好些侄子外甥之类,而其中最聪明过人的,就是日后的下一任总裁。如果你和他念问一所中学或大学,还有点机会进入这家银行,但其他人更何况是外国人却几乎没有这种机会。此人奉劝索罗斯不要妄想在这个行业发展。
那位总裁也许不无道理甚至很有道理,但是颇为讽刺的是这番话刚讲完就有一家叫辛格和佛利兰德(Singer&FriedLan-der)的金融公司雇佣了索罗斯。当然,这家金融公司的总裁是一位匈牙利人,因此,前面那位总裁没有说错。
1953年的索罗斯至少换了三份工作。而这一次是决定性的一次,索罗斯从此踏入了金融界。此时,恐怕全世界没有几个人注意到索罗斯的存在,但从此以后数十年间,一条“金融大鳄”不断成长,他的影响力将超过业内任何其他人,整个世界将为之震撼赞叹、诧异辱骂、诅咒将伴随其一生。
索罗斯注定是金融奇才,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刚刚踏进金融界的门槛的索罗斯并没把“天才”两个字刻在额头上,也丝毫没有表现在他的工作中,甚至可以说他刚进金融界的时候倒像是一只蹩脚的鸭子。
进入辛格和佛利兰德金融公司后,索罗斯最初被安排为该机构的储训人员。工资待遇为每周7英镑。具体工作是,登录进出银行的款项。他必须每天把贷方和借方的账单,仔细地登录在一张很大的平板上,每天须处理三类数字,即货方、借方、控制平衡,也就是说,每天贷方和借方的数字,必须在控方变成零。当时还是用手工登记,一刻不停地写那些枯燥乏昧的数字,是很无聊的事情。而索罗斯这个经济学院的毕业生,竟然很不喜欢这些数字,他也许擅长思考,而不善于玩弄数字,因此,他在登记数字和搞平衡的工作中,没有一天的最后数字是正确的,为此,他的上司不得不自己花许多功夫来调整这些数字。索罗斯的上司是一个刻板的银行职员,这里的工作不要求有什么创造,在这些数字问题上,也创造不出什么东西,这里要求的就是机械、准确。不出差错就是好样的。所以,上司很不喜欢索罗斯。因为,他不仅干不好他的工作,还给上司增添了许多麻烦。而索罗斯本人也不喜欢这项毫无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工作。
他说:“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简直面目可憎——这种工作应该让机器来干。”他始终认为,“整天盯着数字和图表,那样的投资者是愚蠢的,这个世界不可能像几条曲线那样简单。”在记录账单工作中,索罗斯的表现实在让他的上司无法满意,于是,他又被安排到这个银行的交易部门接受训练。这是个资金交易部门,而不是证券交易部门,如果是后者,也许还能引起索罗斯的兴趣。他来到交易部门上班后,觉得这里的空气好像是凝同的,人们都死气沉沉的。
交易员的工作是,等待来自各处的客户定单,而交易部门的负责人,则是和纽约、巴黎等地的各大金融机构及客户随时保持联系,以便及时得到那里的行情。这里做的主要是黄金交易。
交易部门从负责人,到工作人员,都很谨慎,数字计算的非常精确,这是索罗斯所没有的,但他们思想保守,墨守成规,毫无创造意识,更缺乏想象力。
索罗斯不喜欢这种方式,他受父亲和哲学大师波普尔的影响,总想搞点创造性的东西。而这里的环境和习惯,与索罗斯的想法格格不入,因此,他在交易部门仅仅了解了一些正常的工作:程序和循规蹈矩的工作状态,别的什么也没得到。这里的上司和工作人员不愿接纳他,而他本人也不喜欢这里的气氛,因此,索罗斯在金融交易部门没呆多久,就被打发回了总公司。
设在伦敦的辛格和佛利兰德金融公司,虽然是匈牙利籍的金融家开办的,但既然设在了英国,就不能不受英国方式的影响。这里的金融业和其他有历史的行业一样,已经形成了许多固定的东西,要想到这些行业工作,就必须适应这些行业的习惯和作风。
在这种习惯和作风的控制下,从总经理到每一个具体工作人员,所能做的事情只是按照规矩把该办的事情办好,而不能有任何单新和创造。谁要想搞点什么创新,几乎可以肯定会被环境所不容。索罗斯的素质和条件很难适应这种工作环境。
他在经济学院,学到的金融知识可能还没有哲学知识多;而他的性格是喜欢创新或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愿意循规蹈矩;他的数学知识和算术能力也不见长。银行那些数字,在他看来是很乏味的。不喜欢数字,怎么能当银行职员呢?不习惯于所进入的行业的游戏规则,怎么能在此呆下去呢?
索罗斯被交易部门打发回总公司之后,只是作个一般的工作人员,公司总裁没有发现他有什么长处,他那潜在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显然还无法被认识一如果不是金融投机使他名扬天下,或许永远不会有人承认索罗斯的才能。看来索罗斯在这里被认为是一无所长了,如果不是由于公司董事长是匈牙利人,这个干不了什么事的青年人,早就被总裁炒了鱿鱼。
进入这家金融机构之后,索罗斯感到越来越不理想,他和所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有一种好高鹜远的思想倾向,总想干大事,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实际上,却往往连眼前的小事也做不好。这就造成了他们与环境的不相容性。索罗斯在总公司,并没有什么具体业务,每天上班,无所事事。他自己对环境感到不满,对进入金融界感到失望。他只认识到了自己对公司的不满,而没有意识到公司对自己的不满,他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
一个周末,索罗斯赴巴黎与哥哥见面,由于遇到大雾,直到星期二才回到办公室。很快,总裁通知索罗斯到他办公室去,向他表示不满,并且告诉索罗斯虽然公司不在乎他留下,反正他的薪水不高,但很难找到一个他适合的职位。此时索罗斯已心生去意。
当天中午索罗斯和同事劳勃·梅尔一起吃饭时聊起了和总裁谈话的情形,劳勃·梅尔马上告诉他,自己的父亲在纽约办了一家小经纪公司,正让他在伦敦帮助寻找熟悉英国和欧洲经济情况的人选,他本来就相中了索罗斯,认为他思路开阔,有见解,有思想,到纽约会有一番大作为,可是,由于索罗斯是本公司的人,害怕被认为是从公司挖人,因此,一直没敢对索罗斯说出这件事。
现在,既然总裁对索罗斯说了这样的话,再谈这件事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劳勃·梅尔讲完了情况,最后问索罗斯,愿不愿意去美国,在纽约的华尔街一展才华。索罗斯答应认真考虑。
一段时间以后,索罗斯终于作出了又一个影响其整个命运的重要决定:去那遥远的美利坚。